央视网消息: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8月15日22时47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地面科研人员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第三次出舱任务。
8月15日16时许,航天员陈冬打开问天气闸舱舱门并出舱,这是航天员陈冬的第6次出舱活动,他也成为了目前在舱外执行任务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
身着蓝色饰带舱外服的01航天员陈冬登上机械臂末端的自动脚限位器,03航天员王杰在舱内向陈冬传递设备。
随后机械臂开始运动,陈冬使用照相机和热成像仪对空间站外部进行巡检。
16时50分许,航天员王杰出舱,与陈冬协同作业。这是王杰的首次出舱,他也成为第二位舱外活动的航天飞行工程师。期间,航天员陈中瑞在天和核心舱内进行支持。
22时47分,在完成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及舱外辅助设施安装、舱外设备设施巡检等任务后。航天员陈冬、王杰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我国空间站首次应用专业领域AI大模型 “悟空AI”大模型助力航天员出舱任务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神二十乘组在开展工作时有了一个新的“助手”,就是由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搭载上行的“悟空AI”大模型。在神二十乘组第三次出舱活动的准备工作中,“悟空AI”大模型发挥了辅助支撑作用。同时,它还为航天员在轨工作提供了智能化、专业化的支持。
“悟空AI”基于国内开源模型开发,结合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需求,采用预训练和指令微调技术,构建了专业领域大语言模型和以航天飞行知识规范为核心的知识库。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邹鹏飞介绍,航天员根据需要去询问“悟空AI”,比如今天有哪些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可能有哪些操作指南,一些说明性质的知识。
大模型技术在我国空间站首次应用验证,构建了天地协同的智能问答支持系统。通过地面和在轨两个模型,分别提供专业知识深度解析能力和解决重难点问题。
邹鹏飞介绍,“悟空AI”大模型为航天员在轨的复杂操作和故障处置提供快速有效的信息支持。助力航天员更有效地开展工作,丰富在轨的心理保障,也有助于天地协同效率的提高。
此外,针对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专业多元、类型复杂、数据海量等特点,“悟空AI”大模型通过开发场景化数据处理等多种功能,确保响应快速,回答内容严谨正确,后续可拓展增加任务规划、数据分析、智能预测等功能。“悟空AI”大模型在轨一个月运行状态稳定,乘组航天员反馈良好,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在轨智能化应用取得重要进展。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