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盐源丨从“青铜王国”到诗歌音乐季 大凉山泸沽湖品牌叠加效应升级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3-10-10 16:49 93778

李敬泽谈盐源泸沽湖(雷远东 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盐源,盐的来源。盐是一种在生活中的存在感似乎不强,但又必须存在的一个事物……诗歌与音乐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盐。如果我们的生活没有诗歌和音乐,那也往往是没有光芒、没有活力的,会缺乏那种自我表现、自我表达的一种精气神。在盐源举办这样一个诗歌音乐季,就是让我们精神上的盐,在这片大地撒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在大地和生活中都焕发出它本来就有的光芒。”——李敬泽

四川省凉山州的盐源县,与云南省的宁蒗县交界处,坐落着著名的“高原明珠”泸沽湖。金秋时节,泸沽湖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10月5日,在泸沽湖畔举办的2023大凉山泸沽湖冬季阳光(诗歌)音乐季,作为盐源县重点打造的文化IP,将泸沽湖的山水自然、摩梭文化、诗歌和音乐等多个品牌叠加,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著名文化学者李敬泽、阿来、龚学敏,音乐名家么红、王晓锋等纷纷点赞:诗乐盐源,大有可为!

传承千年

“青铜王国”享誉全国


泸沽湖畔的花海(荀超 摄影)

“花香千里迎贵客,山水如梦唱诗歌!”盐源地处“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腹心地带,是藏羌彝文化走廊的核心区。神奇的大自然慷慨赋予了这片土地绚丽多姿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清洁能源、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千百年来,汉、彝、蒙、藏等14个勤劳智慧、能歌善舞的世居民族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和睦相处、和谐共融,书写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孕育了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创造了传承千年的润盐文明。

在这里,皈家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现,将盐源盆地人类活动历史上溯至距今5000年前;老龙头墓葬群的考古发掘,将盐源地区青铜时代延伸至商代晚期。盐源也由此被学术界誉为四川地区继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之外的第三大“青铜王国”。

在2022年举行的“探秘定笮古文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届盐源青铜文化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上,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齐聚盐源,重点聚焦“定笮”古文明,解码“润盐文化”,全面厘清盐源地区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深度挖掘盐源青铜文化、盐文化、笮文化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时代价值。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向宝云曾表示:“盐源青铜文化的发现,以其独特的风格、丰富的内涵和多元的文化特征,不但构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拼图,同时也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精神的鲜活例证。”

钟灵毓秀

泸沽湖成2万首诗歌的灵感来源


泸沽湖畔(荀超 摄影)

千里盐源、风情万种,魅力笮地、钟灵毓秀。近年来,盐源围绕打造成攀西地区文旅经济新高地、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最佳旅游目的地、国家级“文旅名县”的目标定位,突出生态优先、保护为重,扎实抓好文旅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既保留了盐源山水的本真面貌,又保护了润盐文化的悠久古韵,提升了盐源文旅的独特魅力。

特别是镶嵌在川滇两地的高原明珠——泸沽湖,以独特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神秘古老的摩梭文化闻名世界。作为盐源的一张自然品牌,这里湖光山色,风景如画,湖水清澈,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游览。除了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盐源县也在不断做靓摩梭文化品牌。在这里,游客可以深入了解摩梭人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

为了进一步推广泸沽湖的文化价值,盐源县联合《星星》诗刊,举行“与诗同行,走进盐源”全国诗歌征文大赛。来自全球各地的三千多名诗人,以盐源泸沽湖的自然风光和丰沛的文化底蕴为素材,创作了2万余首诗歌。

阿来谈盐源泸沽湖(雷远东 摄影)

这些诗歌作品不仅描绘了泸沽湖的美景,还表达了人们对盐源文化的认同。这些诗歌作品,成为泸沽湖及盐源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第八次来到泸沽湖的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阿来直言:“作为作家,到一个地方真的要用心去深入认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像盐源、泸沽湖这样的地方,既有人文历史的丰富,又有丰富的地理、生物多样性,都是值得深入探索的宝贵素材。”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作家李敬泽也表示:“人在这里放声歌唱,不仅仅是在唱歌、在吟诗,还是与这伟大的天地和自然对话。尽管这里路途遥远,但是翻过了99座山岗,走过了99个地方,我们所有的人都会记得,还有一个地方在等着我们,这个地方就叫做盐源,叫做大凉山的泸沽湖。”

音乐名片

向世界发出泸沽湖的邀请


开幕式现场(雷远东摄影)

10月5日,伴随着水波粼粼的泸沽湖水和风中摇曳的格桑花,持续7个小时的2023大凉山泸沽湖冬季阳光(诗歌)音乐季演出,让山湖动容。舞台上,《一个人的马帮》《玛达咪》《风的旅行》《蓝色情歌》《你说》《借我一匹马》《月光山谷》等原创歌曲惊喜亮相,先锋流行音乐与传统民族音乐交相上演,一场音乐人与观众“双向奔赴”的浪漫,就此展开。

吉克隽逸献唱(图据工作室)

此次音乐季的成功举办,也让民族音乐成为盐源的重要品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泸沽湖畔的民族音乐。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文化体验,也为当地的音乐人才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楽乐团就通过原创歌曲《心都丢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今年5月份,我们来泸沽湖畔采风,走到这里,被大美的风光所感动,感觉自己心都丢在了这里,于是有了这首歌。”深情演唱诗歌音乐季主题曲《摩梭》的吉克隽逸也眼含热泪:“大凉山的女孩回家了,不论我走了多远,大凉山永远是我的家,我爱这片土地的每一块石头!”

著名作曲家、音乐制作人王晓锋感慨:“我在泸沽湖听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原创的音乐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感受所创作的泸沽湖的歌曲,且曲风类型丰富多样,这就是泸沽湖这片土地的神奇和美妙。”谈及“如何擦亮大凉山泸沽湖诗歌音乐季的招牌,向世界发出泸沽湖的声音”,王晓锋建议:“大凉山泸沽湖蕴藏着丰厚的音乐宝藏,应该加入国际化的制作理念,让全世界的人能产生共鸣。”

开幕式现场,当地摩梭人参演。(雷远东摄影)

关于民族音乐与国际流行接轨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央歌剧院副院长么红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我们一定要分清楚内容和形式的区别,内容一定是民族的,形式上可以对国际上的流行种类进行借鉴。就像我们彝族、摩梭,这些方言和语言离开这片土地,就不一定会有传播力度。”么红认为,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来到泸沽湖畔欣赏它,来体验这里的生活和民族文化,赞美泸沽湖最美的湖光山色。但是制作民族音乐,内容一定要坚持民族性和本地特色,进而再与不同的形式搭配,碰撞火花。“民族元素需要国际化的手段,但永远不要忘了,我们的根就在这里。”

品牌叠加

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开幕式现场的摩梭姑娘(雷远东摄影)

从历史悠久的青铜文明到独一无二的摩梭文化,从绽放自然之美的泸沽湖IP到融合民族与流行的音乐名片,盐源正以一种自我迭代升级的方式,探索一条符合当地实际、顺应市场需求的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

2023大凉山泸沽湖冬季阳光(诗歌)音乐季实际上是通过这些品牌的叠加,对当地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通过将文化、艺术和旅游等不同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旅游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览,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更对提升泸沽湖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盐源县委副书记安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旅游是消费升级的产业,消费者对旅游体验需求的不断提升,推动着旅游产业的升级发展。严格意义上来说,游客来旅游是来享受和体验个性化旅游产品的。盐源县之所以策划一系列文旅活动品牌,也是为了解决当地旅游业发展中的痛点问题。目前,泸沽湖不仅交通不够便利、旅服设施不够完善,旅游产品和业态更是严重滞后,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制约了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通过策划一系列品牌文旅活动,不仅可以增加旅游核心吸引物,使泸沽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目的地,还可以提振景区消费,从而全面带动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游客而言,这种高品质、个性化的产品和体验也能满足他们多元化的需求。”

评论 1

  • 明哥 2023-10-10 发表于四川

    点赞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