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史迹|金堂县龙宝山炳灵庙:疑为鳖灵治水拓峡的“总指挥部”

封面新闻 2018-09-28 16:21 37589

肖水泉/文图

西汉著名学者扬雄在《蜀王本记》中,讲述了蜀王治水的故事:

古蜀国时,蜀国水患严重,老百姓经常在雨季被洪水侵扰得无家可归。遇到山洪暴发,滞水难泄,蜀国的国都(郫县)都岌岌可危。蜀王杜宇心急如焚,又一筹莫展。

楚国有一个叫鳖灵的人,千辛万苦来到蜀国,杜宇得知他能治水,封他为相。鳖灵掘开玉垒山(今金堂县境内),让洪水沿着金堂峡一泻千里,使得成都平原水患得以基本解除,老百姓因此安居乐业,初步奠定了天府之国的基础。

鳖灵治水有功,杜宇把王位禅让给鳖灵。鳖灵即位后,蜀国进入到开明时代。

由于鳖灵拓峡的主战场在金堂峡,因此金堂一带有不少关于鳖灵的遗迹和传说。

其中,有一座叫龙宝山的,由于其所处位置非常特殊,加上山顶以前有座炳灵庙,当地不少学者考证,这应该是鳖灵拓峡的一个重要地标所在——它很可能是鳖灵当年治水的“总指挥部”。

金堂县龙宝山(最高山峰)。

理由之一,龙宝山地处金堂峡入口处,站在龙宝山山顶观察金堂峡,其视觉范围最为宽广。天气好的情况下,几乎能将整个峡谷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在网上,有不少摄影爱好者喜欢晒金堂峡的旖旎风光,只要细心看,会发现一个规律——最能反映金堂峡全貌的照片,全部是从龙宝山上拍摄的。

可见,龙宝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再加上鳖灵拓峡的特殊事件,大家综合各种因素想想,这龙宝山能是一座简单的山峰吗?

毫无疑问的是,鳖灵要拓峡,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工程,总得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工程指挥部”。如此一来,龙宝山有利的观察条件,使得其“中标”的概率非常大。

其次,在龙宝山山顶,有一座叫炳灵庙的遗址。据中国地质协会会员、世界第五类溶洞发现者、原金堂师范地理教师王竹明考证,这是一座“古蜀时期,当地山民为纪念蜀王望帝相鳖灵所修建的一座小庙,名炳灵庙”。

这个山庙的名字,显然是用来纪念鳖灵拓峡的。鳖灵拓峡,福泽后人,其彪“炳”千秋一说,也就顺理成章,合情合理。

毕竟,没有鳖灵拓峡,蜀地一年淹几次,几年泡一回。且不说经济社会不可能繁荣,估计瘟疫蔓延,蜀人能否生存都成问题。鳖灵这个名字要彪炳青史,是当之无愧的。

至于这个“灵”字,毫无疑问是指这次拓峡工程的总指挥鳖灵。因此,炳灵庙是纪念鳖灵的,这几乎是铁板钉钉的事情。

从龙宝山俯瞰金堂峡上游。

另外,笔者认为:鳖灵拓峡,很可能是河道疏浚,而非开山劈石。

估计是因为金堂峡口偏窄(最窄处仅五六十米),又连续几个弯道,在某次特大山洪暴发时,一些枯木大树挡在峡口。枯木浮物越累越高,最后完全堵住金堂峡,使得河水无法排泄,致使成都平原东北角一带形成汪洋,水患成灾,渐渐威胁到望帝一族的生存(郫县是望帝的都城,从理论上看,还没被淹没)。

鉴于如此推断,笔者认为,鳖灵拓峡应是一次疏浚,而非挖山开江。

从古蜀人的生产力水平来看,劈山开路不是一个小工程,当时的人力、物力都无法满足这样的浩大工程,工程推进也不是短短几年就可以完成的。

鳖灵即便能活100岁,也未必耗得过这个巨大工程。唯有疏浚,用火烧掉或刨挖掉这些堆积物,这样就顺理成章了。

至于鳖灵拓峡的方式、方法,不是这篇文章讨论的重点。最为关键的是,拓峡这个事件,应该是真实的,古人不会欺骗我们的。

那么,既然是拓峡,无论是劈山,还是疏浚,鳖灵在哪里最方便指挥?龙宝山肯定是不二选择。


从龙宝山俯瞰金堂峡下游。

针对当地的传说,这是后人为纪念鳖灵而建。后人为什么非得修在龙宝山山顶?

一是龙宝山山高路陡,极不方便,也没有道路和行人经常往来,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在此修庙明显不符合常理。

二是即便修好后,人们上山朝拜也困难重重,如果没有很特别的意义,这样的庙宇难保香火旺盛,延续千年。

三是其他几个临江的山峰,特别是原悦来乡政府所在地的对岸,人口相对密集得多,为什么不修就近在对岸修?

更为蹊跷的是,这里的人还非得乘船过江去朝拜,是不是也不符合常理?

因此,笔者认为,龙宝山很可能曾经作为鳖灵拓峡的指挥部,当时山顶有过简单的建筑设施。后来,拓峡成功了,施工队解散了(估计保留了河道观察站),鳖灵回去当蜀王了……

再后来,这里的人将指挥部改为了庙。由于蜀人辈辈感恩,炳灵庙得以长久保存,以至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都还完好地存在。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