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三星堆遗址发掘现场:34家单位组队上阵,给出土文物准备了“战地医院”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3-20 22:45 64938


封面新闻记者 王攀 王祥龙 摄影报道

此前,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先后发现了1号、2号祭祀坑。2020年9月,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2020年度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咨询会,在四川广汉召开。会上传来消息,三星堆遗址将再次启动发掘。

2021年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成都召开,通报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在三星堆遗址1、2号祭祀坑周边,又新发现了6座祭祀坑,目前已出土金面具残片等共计500多件重点文物。

几个月勘探发掘 祭祀区空间格局基本明确

3月20日下午,封面新闻记者在考古发掘现场看到,一座“考古大棚”搭建在全部8个祭祀坑上方。据发掘现场一名来自三星堆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介绍,大棚长55米,宽38米。

“这相当于给考古发掘现场建了一个保护罩。”这名工作人员说,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文物。另一方面,以往的考古受天气影响比较大,现在无论风吹日晒,考古发掘工作都能顺利进行。

由于1986年1、2号祭祀坑的发掘属于抢救性质,因此当时未对祭祀区进行全面了解。2020年10月至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1、2号坑所在区域开展考古勘探与发掘,基本明确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的空间格局。

走进“考古大棚”,可以看见1号、2号祭祀坑分布在整个考古发掘区域的两侧。

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则大致分布在1号、2号坑中间。三星堆考古工作站站长雷雨说,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与1986年发掘的2座祭祀坑共同分布于三星堆城墙与南城墙之间的三星堆台地东部。此外,8个坑的周围,尤其是西侧,还分布着与祭祀活动有关的圆形小坑、矩形沟槽和大型沟槽式建筑等遗迹。

应用考古新技术 最大限度保护文物

在发掘现场,此前已经进行抢救性发掘的1、2号坑,插上了K1、K2标记。两个坑中间4座相对密闭的透明玻璃发掘舱中,考古人员正在进行文物发掘工作。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由于5、6、7号祭祀坑面积相对较小且分布相对集中,所以这3个祭祀坑共用一间发掘舱。

发掘舱共有两大主要功能。“首先能使发掘现场保持原始状态。”这名工作人介绍,如果温度、湿度突然变化,会对文物造成损坏。而恒定的温度和湿度下,文物的状态就比较稳定。“发掘舱内可以保持恒定的温度和湿度,以更好地保护文物。”

值得注意的是,在发掘舱内的考古人员都身着防护服。“建这个舱,是为了保护文物周围的环境不受干扰。外面的人经常进出,就容易引起变化,或者带来一些细菌和其他东西,对文物的稳定性造成影响。穿防护服也是尽量减少人对文物的破坏。”

在发掘舱内,还有多功能发掘平台和操作系统。记者在现场看到,考古人员可以通过可升降、可前后移动的机械装置,下到祭祀坑内。考古人员通常是两人一组,匍匐在多功能发掘平台上,下到坑内后,还可根据实际需要,让其他工作人员微调高度和前后位置,不破坏原有结构,方便发掘作业。“相比以往打板子、架梯子来说,要方便不少。”

34家单位组成发掘团队 文物也有“战地医院”

目前,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都在按照考古规程进行发掘。“现在是一个多学科、多团队、多机构的考古行动。目前有国内34家考古、文物保护、科技考古、科研院校等单位,都参与到这次三星堆祭祀坑的发掘中,是一次深度融合的考古行动。可以说,代表了国内最先进的考古水平。”这名工作人员介绍。

据介绍,此次新发掘的6个祭祀坑中,出土最丰富的是3号祭祀坑,多为青铜器、神器、礼器。在发掘现场的一块展板上,记者看到,3号坑平面大致呈长方形,长5.8米,宽2.1至2.7米,目前解剖深度为1.4米,其下堆积至少还有0.25米,预计3号坑的深度约1.65至2米。

4号祭祀坑长3-3.1米,宽2.8至2.9米,文物埋藏深度1.4米,坑内象牙较多表面出土了金器。5号坑内则多为小型器物。6号祭祀坑长1.94至2.33米,宽1.67至1.95米。7号祭祀坑长3.8至4.3米,宽3.3米,文物埋藏深度为1.8米。

记者在一处祭祀坑外看到,坑内散步着密集的小型器物。深色的土壤背景下,可以清晰看到大量金黄色圆形小型器物,十分惹眼。

在考古发掘现场,除了玻璃发掘舱外,1号祭祀坑的边缘还有4间实验室。“它们对刚出土的文物可以起一个及时的保护作用,举个例子来说,就好比‘战地医院’,能够及时地进行处理,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