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数字农旅 新津将共享经济“芯片”植入乡村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8-16 08:30 71622

点击图片参赛


封面新闻记者 朱珠 摄影 陈光旭

走进新津兴义镇张河村,乡村新风貌扑面而来。多层小洋楼整齐划一地排列,偶有村民在自家门口择菜、歇凉。走过布满三角梅的小巷,小桥流水映入眼帘,民宿在丛林间若隐若现,背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稻田。这样一个新农村,其实还藏着许多数字化的秘密。

8月10日上午,村民刘芬收到了客人的预定用餐订单,作为村里的一名“共享厨娘”,她开始着手准备第二天将上门烹饪的新鲜食材, “游客通过微信小程序选择中意的厨娘下单,我们便会上门为他们‘定制’一顿精美午餐”。

在张河村,不仅厨娘可以“共享”、 超市可以“共享”,农庄也可以“共享”,基于数字化平台的支撑和连接,共享经济业态在这里开花结果。由村集体和当地企业共同打造的“共享农庄”,村集体保底收益可达每年31.5万元,带动当地部分村民改造闲置农房参与民宿运营,每户年增收5万余元。

新津将“共享经济”植入乡村发展,让农民变股民、农房变客房、村庄变场景……激活了乡村旅游的一池春水,也让像刘芬这样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在这里辛勤地浇灌着自己的希望。

共享厨娘张河村村民刘芬

一键预定“共享厨娘”

让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业

张河村村民刘芬在村口开了一家面馆,闲暇之余她还是一名“共享厨娘”,游客到村里住民宿有用餐需求时,接到派单的刘芬会为客人提供上门烹饪,“现在我挣钱、顾家两不误,很多游客来了都是指定让我做饭。”如今,成为一名厨娘给刘芬带去了很大的成就感。

在刘芬眼里,以前的张河村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没有主要的支撑性产业,村里年轻人大部分都出去打工,田野荒芜,垃圾随处,乱棚搭建……“我们夫妻二人常年在外,当时家里经济也比较困难。”

随着政府开始打造天府农博园,而农博园对面的张河村成为了重点改造的地方,通过引入共享经济模式,当地村民和企业合伙建民宿,开超市……周边旅游也带动起来了。近年来,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回到家乡,做点小生意或在当地就业,刘芬一家人也如此。

因为做得一手好菜,刘芬被民宿运营方邀请成为一名“共享厨娘”,而村里的共享厨娘还有好几个,“通过小程序,游客可以很方便地看到我们每个厨娘擅长的特色菜,他们可以选择喜欢的厨娘,方便快捷地下单。”

因为“共享厨娘”们提供的本地特色川菜鲜香可口,不少人特意为此而来,游客在乡村假日拥抱原生态自然,也能在民宿里感受更多的“乡土味”和“人情味”。刘芬笑着说道,“不仅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每个月的收入也增加了五六千元。”

由村集体和当地企业共同打造的“共享农庄”。

“空心村”变“产业村”

数字化平台支撑共享经济概念

事实上,“共享厨娘”正是基于“共享农庄”衍生出来的新模式。2018年,张河村有18亩闲置集体建设用地,而当地政府肩负着开发农博园的使命并进行乡村建设,双方一拍即合找来专业民宿的运营方,共同投资建设共享农庄。

“我们在张河村果园子社区打造了25栋低碳装配式创意民宿,运营大概三年的时间,平均入住率可以达到85%以上,现在也成为了周边游的网红住宿产品。”途远公司大客户部总经理刘仲刚说。

据刘仲刚介绍,该项目实行“保底+分红”的利益链接机制,村集体保底收益31.5万元/年。此外,项目还带动当地部分村民改造闲置农房参与民宿运营,年增收5万余元。“从客房管理到前台营销等等,我们员工90%都是在本地招聘的。”

2018年刘仲刚跟着“项目”来到村里,一点一滴看着张河村被打造出来,成为“世外桃源”,他感叹道,“刚来这里,想要吃碗面都要借农民的小三轮去村口,因为路不好,坐在三轮车上还时常担心被颠下去,如今这里变得更好了,企业有发展,大家处得像朋友一样。”

后疫情时代,乡村游日趋火爆起来,新津将“共享经济”的概念植入张河村,途远打造的针对乡村旅游的数字化平台成为了重要支撑。

在平台上,游客不光可以预定乡村民宿、预定“共享厨娘”,游客们动动手指就能提前查阅当地的美食和交通。除此之外,基于乡村旅游的生态链,途远团队还把当地优质的农副产品全部整合起来售卖,将农产品变成旅途中的伴手礼,游客可以在小程序上直接选择与农户交易。

“我们通过不断地探索,希望打通张河村的乡村旅游生态圈。” 刘仲刚认为,如今游客的需求变化太快,尤其在疫情的催化下,需要植入更多数字化营销的玩法。不过,刘仲刚也坚信在数字化运用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保留乡村的底色。

互联网助农活动。

建设“乡村大脑”

拓展农旅场景的数字化体验

当农业搭上数字快车,乡村旅游成为了关键一环。发源于新津区张河村的“共享农庄”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将“空心村”变成了“产业村”,这一模式也在四川阿坝州小金县等地得到实践。2019年,新津区将这一模式复制到小金县,在苹果园里建起了共享民宿,并搭建起农特产品销售平台。

“我们最近联合沃日镇木栏村、新津区总商会发起了一个互联网助农活动,木栏村的200户果农,每户果农拿出50棵苹果树(共计1万棵)可以供大家认养。” 刘仲刚表示,小程序上展示了所有果农的信息,消费者可以通过线上操作来选择认养哪一户果农的果树,或者赠送给他人。

不仅在小金,新津这一共享农庄模式如今已在全国18个省50个市县区复制推广,而数字乡村“共享经济”场景的搭建背后,正得益于新津本地的数字化基础建设。据成都市天府农业博览园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新津打造了一个“乡村大脑”数据中心,连接了乡村的人、地、货和城市的技术、资本、市场,实现乡村与城市的双向在线、融合共生。

“共享农庄模式拓展了农旅场景的数字化体验,在农博园,除了共享农庄这样的项目,我们通过数字赋能新农业,也在持续推动乡村功能从单纯经营农业向农商文体旅科教多种业态融合发展的场景不断演化。”成都市天府农业博览园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随着数字化在乡村落地开花,全国许多村镇都在探索用数字技术赋能当地产业。6月24日,首届数字乡村创新设计大赛正式启动,据悉,此次参赛者需选择国内任一村落,以乡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或多个场景为背景,因地制宜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创新设计。“数字乡村是当下的风口,希望能参与此次比赛,让更多人看到我们在张河村的实践。”刘仲刚说。

目前,大赛仍在火热报名中。据了解,作品征集时间2022年8月24日截止,本次大赛奖金总额高达100万元,单项作品设计者或团队最高可获得30万元现金大奖!

评论 1

  • bala 2022-08-16

    厉害了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