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工业互联网”迈入发展关键期 专家指路今后这么干

新华社客户端 2020-11-20 21:45 33308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宋怡青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而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将加速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加速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为疫情阴霾笼罩下的世界经济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11月20日,2020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开幕。

与会代表围绕“智联万物、融创未来”的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继续抓住有利机遇,加快5G+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5G+工业互联”开路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已经成为工业现代化、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我国工业互联网在政策体系建设、产业创新、示范推广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下一步“5G+工业互联网”应该如何推动融合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指出,今后15年是5G+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等新一轮工业革命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

他认为,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和加快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发展,是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两个主要方面,汇聚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5G+工业互联网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支撑,其更大的蓝海在智能制造和数字中国,“工业互联网作为一项赋能技术,20%的市场在消费端,80%的市场要在产业端。”

周济指出,当前工业互联网和5G的应用只是数字化、网络化的阶段,5G+工业互联网新一代智能制造更先进的技术升级“还在后头”,比如智能工厂将应用5G+工业互联网新一代融合的应用,实现加工质量的升级,加工工艺的优化,加快工艺的健康保障,生产的智能调度和管理,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工厂。

周济认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将引起智能模式的深刻变化,实现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根本性转变,完成深刻的供给测结构性改革。同时,也将为组织模式带来根本性变革,制造业企业的组成模式将从竞争、垄断转变为竞合协同共享。此外,制造业产业模式也将发生变革,“应用5G+工业互联网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型制造将把服务融合制造的各个环节打通,以用户为中心、市场为导向,服务业务的增加值成为制造企业主要的收入来源。”

5G对经济发展影响有多大?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预测,5G到2035年会使全球增加13.2万亿美元的产出。

邬贺铨强调,与前几代移动通信技术是独立应用不同,5G凭借着大带宽、高可靠、低时延、广连接等特性,促成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与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无缝融合,打通了数据从采集、存储、传送、处理、分析到决策的全过程,帮助数据发挥出生产要素的作用;5G的优异性能将开创数字化、智能化的两化转型新业态,推动信息化、工业化的两化融合新应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张军指出,攻克工业互联网“卡脖子”关键技术,加强基础体系建设。

张军在会上表示,进入到万物互联的一个时代,联网设备进入到了一个若干个数量级,跟网络端到端的输入产生了矛盾,5G也面对更多挑战。

他提出了几个发展建议,一是攻克工业互联网“卡脖子”关键技术,加强基础体系建设。二是要加快推进多层次融合式工业互联网智慧工业建设。三是打造工业互联网全链条创新发展生态。

张军认为,通过技术理论,通过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平台的建设和示范,来推进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这里面核心的除技术以外,特别强调的就是制度创新,也包括金融各个方面全力支持,使我国5G+工业互联网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5G赋能千行百业

“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基础在建网,核心在应用。5G如何赋能千行百业?

工信部总工程师韩夏表示,“十四五”规划提出,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工业互联网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5G是实现人机物互联的新一代设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三年来,5G商用一年多来,“5G+工业互联网”的探索步伐不断加快。基础企业和工业企业深度的对接,探索形成5G生产模式,建设了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1100个,投资超过34亿元,应用于工业互联网的基站超过3.2万个,取得了良好的进展。“5G+工业互联网”在航空、机械、钢铁、矿业、港口、能源、医疗等行业实现率先发展,应用范围由生产外围向核心环节持续延伸,发展环境逐步的完善。

5G+工业互联网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韩夏透露,下一步工信部将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工业互联网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IPV6等新型网络技术,在企业内网的广泛的部署,建设高性能、高可靠、高灵活、高安全的企业外网,夯实5G+工业互联网的基础。二是提升行业供给水平。通过5G工业模组、芯片等短板项目,培育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发展专业化解决提供商,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基地,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能力和应用服务能力,培育5G+工业互联网的特色生态。三是培育创新应用。推动5G+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壮大新业态、新产业,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鼓励有能力的地区先行先试,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推广典型应用场景,拓展应用灵活领域,促进大中小企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四是增强安全保障能力。加强5G和工业互联网安全体系,提升安全技术能力,建设感知平台,培育安全服务产业,不断完善与5G+工业互联网的保障制度、机制、手段,构建国家级、地区级、企业级的防护体系,提高5G+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工业是立国之本,是实体经济的主战场。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正茂表示,工业的数字化转型,主要聚焦于产品数字化、过程数字化和要素数字化三个方面。在智能化生产上,需要在车间里部署高可靠低时延的无线网络,与工业以太光网结合,来解决机器与机器、机器与人之间高效安全地协同工作。在个性化定制上,需要把产品设计和展示搬到互联网云端,方便客户的访问和互动。在服务化延伸上,需要上游供应商通过网络快速响应,需要对零部件加工和储运过程进行详细全过程跟踪,基于互联网打造虚拟协作设计平台。上述场景也对网络化协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随需的超级计算能力、高速应用访问带宽和安全可靠的身份认证,需要大数据处理能力。用一句话来总结,工业数字化转型需要无处不在的连接和海量泛在的云资源,而且是具备安全、稳定的云网资源。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昕认为,随着5G发展驶入快车道,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技术加速融合,5G将成为社会信息流动的主动脉,产业的加速器。面向未来5G的发展还是要顺应服务好四个“新变化”。第一个变化是新基建。传统基础设施正不断向数字+、智能+、云+升级,加速构建系统完备,向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转变。第二个变化是数据。第三个变化是新消费迅速发展,成为经济恢复性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第四个变化是新生态。市场竞争已从企业竞争、产业链竞争,加速延伸到生态的合作竞争。

工业互联网推动融合创新

早在2017年,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拉开了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序幕。在政产学研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加快形成,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下一步,“5G+工业互联网”如何推动融合创新?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总结道,我国“5G+工业互联网”还面临五大挑战。其一,复杂应用环境。5G相比其它工业网络,覆盖的深度更深,跟工业企业结合的更加紧密,这种情况下5G和目前工业场景的融合还有很多路要走。其二,上行带宽的需求。对工业企业来讲,更多的收集企业运行的数据,需要上行带宽更大。第三,安全性与经济性。一些企业处于安全考虑,希望运营数据不要传到云端,如何处理数据而不出企业,目前是摆在业界面前共同的问题。第四,产业支撑体系。目前市场碎片化、产业分散化,短时间内难以形成规模。第五,融入工业深度。

刘多同时也提出了对策,首先,要加快中国模组的研究,加大开发力度,用相关标准进行规模化的生产。其次,要夯实整个网络基础设施,打造网络标杆样板工程,这样才能为工业企业提供强有力的网络保障。第三,加快融合应用的创新。希望能够有些融合应用先导区的建设,无论是服务中心,还是对接的平台。第四,希望工业企业加大诊断安全的意识。第五,形成产业的合力。要发挥联盟、协会相关作用,包括政产学研用多方的合作,促进5G+工业互联网共性的对接。

当前的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怎么转危为机,彩虹和风险共生?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表示,互联网发展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是以电子商务、电子支付共享平台等,新特征带动的数字经济发展。而互联网下半场是以工业互联网为特征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她认为,工业互联网发展标准很重要,我国工业互联网标准制定在网络、平台、安全等领域实现了突破,也正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然而,由于行业与行业之间存在壁垒,工业互联网的应用推广难以能形成跨行业、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徐晓兰表示,工业互联网由网络、平台、安全、数据四个层级构成,目前我国在前三个层级的标准上都实现了突破。其中,5G网络技术80%的功能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是工业互联网标准化建设的典范。我国完备的产业体系为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提供了广阔场景,平台逐渐形成了数据标准、协议标准、应用标准。在安全方面,也形成了诸多企业标准、社团标准、行业标准,很多标准逐步规范并上升为国家标准。与此同时,我国也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标准研制修订工作。

一方面是工业互联网的标准化工作持续推进,另一方面则是工业互联网在推广中的实际应用。徐晓兰指出,目前应着解决在不同行业中工业互联网的应用问题,总结行业内工业互联网应用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寻求构建共性问题的标准化解决框架,带动整个制造业发展新的竞争优势,打通产业链壁垒,实现价值链的全面提升。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