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高富华:中国茶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封面新闻 2021-06-08 14:44 67112

文/高富华

“茶为国饮。”中国人喝茶1000多年后,大航海时代,欧洲商船到了中国,中国茶进入西方,成为大众健康饮品。茶叶传入西方时身份还是“毒药”,今天,中国茶是如何实现复兴的?

茶为何物:直叫人“以茶试毒”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中国有着悠久的茶叶饮用史和茶文化史。茶作为贡品和祭品的记载,可以推及周武王伐纣时。茶作为商品的记载,根据现有文献资料,是在西汉。

西汉著名文学家王褒的《僮约》中,有两次提到茶:“脍鱼氰鳖,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烹茶尽具,就是煎好茶并备好洁净的茶具;武阳买茶,意为到武阳县(今四川眉山市彭山区)买茶叶。

《僮约》虽是消遣之作,但在不经意间为中国茶史留下重要一笔。从茶史研究的角度来看,茶叶能成为商品买卖,说明在西汉时饮茶已盛行了。

那么,中国茶叶又是什么时候传到西方的?

100多年(1868—1872年)前,一个叫李希霍芬的德国人,在中国进行了7次考察,足迹遍及当时18个行省的13个,对中国的山脉、气候、人口、经济、交通、矿产等进行了深入探查。

在他的《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一书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一名称。他把古代从东方向遥远的西方输送丝绸的通道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这个名称很快传播开来,沿用至今,逐渐成为古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文化交流的代名词。

其实,东西方交往的通道早已有之,只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除丝绸之路外,在大西南还有一条通往青藏高原的茶马古道。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是现今发现的中国茶叶传入西方最早、最著名的两条国际通道。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雏形,大约也是在西汉时期。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茶就到了西方。

让人纳闷的是,在西方并没有中国茶的记载。

欧洲最早出现“茶”,是在1559年,威尼斯商人拉莫修在其出版的《航海记》中首次提到茶叶,这与《僮约》相差了1500多年。在这1500多年里,西方的文献中找不到一个“茶”字,更说不上茶叶的交易和消费了。更让人不解的是,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也看不到对茶叶哪怕是只言片语的介绍。

1606年,荷兰人首次将茶叶输往欧洲。但在此后的100多年间,茶叶并没成为输往欧洲的重要商品。1704年,英船“根特”号在广州购买470担茶叶,价值14000两白银,只占其船货价值的11%。而所载丝绸价值80000两,是茶叶的好几倍。

1716年,茶叶开始成为中英贸易的重要商品,两艘英国商船从广州携回3000担茶叶,价值35085镑,占总货值的80%。1720年代后,欧洲的茶叶消费迅速增长,茶叶贸易成为欧洲所有东方贸易公司最重要、盈利最大的项目。

当时活跃在广州的法国商人罗伯特·康斯登说:“茶叶是驱使我们前往中国的主要动力,其他的商品只是为了点缀商品种类。”清朝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在他的《中国见闻录》书中写道:“中国有世界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丝和皮毛,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

在品茗的历史中,俄国比欧洲其他国家要幸运得多。1638年,俄国一名叫斯特拉科夫的使者受命前往蒙古拜见可汗,带去珍贵的貂皮作为晋见礼。可汗收下礼物,向沙皇回赠200包中国茶叶。沙皇使者对茶叶一无所知,将茶叶带回圣彼得堡,沙皇命仆人沏茶请近臣们品尝,众人一致认为入口有奇香。从此,俄罗斯人开始了漫长的饮茶史。

18世纪,英国对茶叶等奢侈品征收重税,引发大规模的茶叶走私。走私茶叶利润巨大,以致不少水手铤而走险。一个名叫罗伯特·特罗特曼的商贩,就因走私茶叶被打入死牢。

时至今日,不少史学家仍常常在徘徊在他的墓前。他们并非想梳理这个走私犯的人生,只是想抄下他墓碑上的铭文,上面留着罗伯特·特罗特曼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一点儿茶叶,我偷的不多。上帝啊,我的血流得冤枉。一边是茶叶,一边是人血。想想,就因这杀死了一个无辜的兄弟!”

如果说罗伯特·特罗特曼死得有些“冤”的话,那么瑞典的一对孪生兄弟“喝茶免死”就有些传奇了。

1772年的一天,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头戴皇冠,手握权杖,愁眉苦脸地坐在龙椅上发呆。一位大臣向他呈报说,从遥远的东方传来一种神奇的树叶,可以做饮料,但人们担心饮用这些东西会被毒死。

古斯塔夫三世灵机一动,让人把一对被判死刑的孪生兄弟押进皇宫,命令他们说:“你俩一个每天饮茶,一个每天饮咖啡,即可免去死罪。”

60年后,饮咖啡者因病过世;再过了10多年,饮茶者无疾而终。

茶从何来:红茶绿茶“另有种乎”?

事实上,从16世纪西方接触茶算起,在3个多世纪中,茶叶一直被西方人疑为有毒之物。

1664年,东印度公司向英王进贡茶叶后,追求时髦的贵族妇女纷纷仿照王室试饮起来。可她们担心茶叶有毒,于是饮茶后必须要喝白兰地“排毒”。

欧洲人开始饮茶了,但在欧洲大地上依然找不到一株茶。

茶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欧洲人一直不解,原因是中国不允许欧洲商人进入内地,谁也不知道茶叶是如何生产出来的。所以,这种神秘植物引起西方人的极大好奇。

1560年,葡萄牙耶稣会传教士克鲁兹乔装打扮混入一群商人中,在4年多里,来往于中国贸易口岸和内地,搞清了茶的来龙去脉。回国后,他把所见所闻写入《中国茶饮录》,这是欧洲第一本介绍中国茶的专著。

从克鲁兹开始,西方不少探险家打起了中国茶的主意。

1848年,为获得品种优良的茶树,同时寻找中国的茶农茶工和栽培工具,帮助英国政府在其南亚殖民地大范围建立茶树种植园,掠夺中国政府通过全球茶叶贸易获取的巨大利润,东印度公司派苏格兰最成功的“植物猎人”福琼到中国考察。

为顺利地进入中国探险考察,福琼一番乔装打扮,穿上清代人的衣服,让向导为他剃一个清代的头式。

后来,福琼在他的《茶国之行》中,详述了这次冒险经历。

在一家小旅店的花园内,他发现一株从未曾发现的植物。他刚想爬墙进去,突然醒悟到自己早已是一身中国人的打扮。干是,他们一行从容不迫地走进客栈,在一张桌边坐下,点了酒菜。吃完饭,福琼又慢条斯理点上中国烟斗,对店主说:“这些树真漂亮。我从海边来,在那里看不到这些树,给我一些种子吧。”善良的店主满足了他的请求。

这一回盗窃,福琼从衢州和浙江其他地区采集到了茶树种子,还从宁波、舟山等地采到大量茶树标本。最后,他将23892株小茶树和大约17000粒茶种带到了印度,并带回8名中国茶工。

福琼的中国之行还为西方品茗者和植物学家解开了一个谜团:长期以来,他们一直相信茶树有绿茶树和红茶树之分,而福琼却告诉西方人,绿茶和红茶的区别,只在于制茶工艺的不同。他这一观点起初受到公众和专家的嘲笑,直到他请印度制茶专家在公众面前手工制茶,亲自验证后才得到了认可。

1848年福琼的中国之行,无疑是世界茶史上重大的分水岭。不久,在印度的阿萨姆邦和锡金,茶园陆续涌现。到19世纪下半叶,茶叶成了印度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从1854年至1929年的75年间,英国茶叶进口上升837%。随后,立顿红茶在全球飘红。百年后,依然占据世界茶叶第一品牌。

在这一惊人数字的背后,相对应的是茶叶原生地中国的国际茶叶贸易量的急剧滑坡与衰落。

食而不化:探秘藏茶“个中滋味”

面对茶叶这片神奇的“绿色黄金”,19世纪下半叶,英国商界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西南门户。英印政府把目光放在西藏巨大的茶叶消费市场上。又一个英国人唐古柏来到中国,他的目标是川藏茶马古道。

1867年,唐古柏在上海接受欧洲一商人团体的委托,寻找一条在中国和印度之间更短、更直接的茶叶贸易通道。

唐古柏也跟福琼一样乔装打扮,他计划考察的路线是成都—雅安—康定—巴塘—印度,从而打通一条从印度到川藏之间的商路。由于受到中国政府的抵制,他走到巴塘受阻,只得沿路返回。虽然考察没成功,但他发现了藏茶和巨大的藏茶市场。

他在《蓄辫着袍的英国贸易先锋游记——溯长江而上的探索之旅》一书中写道:

“在进入通往打箭炉的峡口处,我们超过了一队将近200人的从雅州运茶到打箭炉的队伍。在路上,我已经发现过有着数百人的长长的运输茶叶的背夫。在陡峭的二郎山山峰脚下的大渡河岸边的羊肠小道上,长长的运输队伍的侧影看上去犹如一道风景线。每个男子平均背负8包茶叶,即72公斤,但其中也有背12包的,大约109公斤。”

唐古柏考察的路线,正是古已有之的川藏茶叶大道(今称川藏茶马古道)。清同治年间,从雅安入藏的茶叶数量达110000引(1引=50公斤)。这上千万公斤的茶叶入藏,全靠人力背运至康定后,再由马驮入藏。来自雅安、名山、荥经、天全、邛崃的南路边茶,源源不断地运到打箭炉,在锅庄交易后再转运到西藏、青海等地。

茶叶是藏族人不可缺少的东西,也是川藏贸易最重要的商品。中国人出于垄断边茶贸易的需要,对雅安生产砖茶的制作过程完全保密。唐古柏设法从客栈老板那里打听制作过程,分不同等级的茶叶产地、采摘时间、制作工序、单价、销售区域分别做了详尽的描写,为印茶按雅安边茶的生产标准提供了精确数据。

唐古柏认为,在印度阿萨姆邦布拉马普特拉河谷的坡地上种植的茶叶,能取代中国内地的茶叶而占领西藏的市场。一旦印度茶叶入藏,印度茶叶在与雅安茶叶的竞争中可轻易获胜。印度政府所获效益,将弥补鸦片贸易利润随时可遭到的损失。如果能用印度茶叶替代中国茶叶,这将是一个巨大价值的市场。

从1870年后,英印政府不断地派人到雅安、打箭炉一带考察。他们利用各种关系和各种手段,试图破解雅安砖茶的谜团。考察川茶种植和边茶贸易,所收集的情报为印茶入藏做了充分的技术和商业准备。

后来,印茶进入西藏,尽管印茶较雅安藏茶低廉,但印茶并不受西藏人欢迎,因为印茶在口感上不被西藏人所接受。唐古柏考察的价值,在于向官方提供了有关雅安边茶入藏的详细情况和相关数据。但在生产加工上,还缺乏技术支撑。英印政府开始组织专门人员研究印茶入藏的生产加工问题。

1905年,一个叫哈奇森的英国人出现在雅安街头。他以雅安为中心,考察茶山(蒙顶山)、茶路(经荥经的“大路”和经天全的“小路”)、茶城(雅安、打箭炉)、茶人(吴理真)、茶事(莲花山会)等。

在他的笔下,蒙顶山茶产区的概况和历史、管理和税收、生产和加工、运输和销售等内容全部囊括。他们还考证了吴理真的生平和皇茶园7株茶树的来历,哈奇森称吴理真是“雅州茶行业的守护神”。

哈奇森写了《供应西藏的印度砖茶:四川任务报告》等考察报告,为印茶入藏提供了茶树栽培及砖茶生产加工技术依据。时至今日,印度茶业依然重视当年文献资料的价值。2013年,印度一出版社重印了此书,并公开发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史海中打捞碎片,还原中国茶走向世界的过往,可为我们打开一道认识自己的窗口。对中国茶的复兴,以及以茶文化为代表的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都有着巨大作用。

评论 1

  • 北海之滨 2021-06-09

    [得意]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