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副馆长钱锋:抗战时期重庆九座机场撑起“天空生命线”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09-03 20:29 281378

封面新闻记者 李茂佳 马嘉豪

两岸高楼林立,大江川流不息。位于长江江心的重庆珊瑚坝,如今绿草如茵,风光旖旎。

位于渝中、南岸之间的长江江心岛——珊瑚坝。

时光回溯至80多年前,这里曾是各型飞机起降的机场,是保卫抗战大后方的空中门户与核心战斗前哨,也是世界航空史上罕见的季节性机场。

在重庆,包括珊瑚坝机场在内,共有九座机场——广阳坝、白市驿、九龙坡、大中坝等。这九座机场共同构成集空战防御、空中打击与后勤中转于一体的“联防线”,不仅拱卫大后方安全,更撑起了整个中国战区的后勤生命线。

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封面新闻对话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副馆长钱锋,解读重庆机场群在抗战时期的风云往事。

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副馆长钱锋。

封面新闻:抗战时期,重庆为何能成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核心航空枢纽?它具备哪些独特优势?

钱锋:从整体来看,重庆成为航空枢纽,核心是由其“抗战大后方”与“战时指挥中枢”的定位决定的。

全面抗战爆发前,重庆乃至成都都没有专门通向四川省外的铁路,对外运输主要依靠川江航运与陆路公路,交通基础并不完善。

不过,随着全面抗战临近与爆发,中国提前开展战略准备,大量政府机构、军事指挥部门及军工企业逐步向重庆聚集,这让重庆的政治与军事职能迅速凸显。

作为战时大后方的指挥中心、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后来还发展为外交中心,这样的核心地位必然需要配套的航空枢纽功能,航空运输需求也随之大幅增长。

抗战时期的重庆机场群。资料图

同时,重庆也是日军对中国西南大后方实施无差别战略轰炸的重点目标。为保障空中安全、满足军事调度需求,重庆周边逐步建成几大军用机场形成拱卫之势,这进一步提升了重庆的航空战略地位。

抗战期间,重庆的航空发展还实现了国际维度的突破。当时大量外国友人与盟军人员访问重庆,基本都通过航空方式抵达。即便在极其艰难的战争环境下,重庆的国际航班拓展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物资运输方面,要提到“驼峰空运线”。大家熟知,“驼峰空运线”的物资主要从印度阿萨姆邦飞越喜马拉雅山运至昆明,但部分紧急物资会在昆明中转后再运抵重庆。

综合这些因素来看,重庆成为战时航空枢纽,是当时历史形势与战略需求等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抗战时期的九龙坡机场。资料图

封面新闻:在您多年的研究中,有没有一座抗战机场让您印象特别深刻?它背后是否有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可以和我们分享?

钱锋:在我最近的研究中,广阳坝机场是特别值得一提的一座机场。它曾是中国空军第四大队的驻扎地,背后的故事既承载着英雄气概,也饱含着抗战的艰辛。

广阳坝机场遗址。资料图

在重庆南山上,有一处重要历史遗存——原“空军坟”,现名为“空军抗战纪念园”。这座纪念园里,安葬着多位曾驻守广阳坝机场的空军烈士,他们当年为保卫重庆领空乃至整个西南领空壮烈牺牲。

比如被称为“四大天王”之一的印尼华侨梁天成,还有抗战时期击落日机数量最多的空军烈士周志开,他们不仅曾在广阳坝机场留下足迹,最终也长眠于重庆南山的空军抗战纪念园。从这个角度来说,广阳坝机场就是重庆防空作战的鲜活历史见证。

此外,还有一段往事让我印象深刻——曾有一次,驻守广阳坝机场的战机需集体转移,却遭遇大雾天气。当时中国空军缺乏雷达与导航设备,最终不幸发生坠机事故,数位飞行员当场牺牲。这段历史也真实反映出,抗战时期我国空军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仍坚守使命的不易。

封面新闻:在当年这些机场的建设过程中,重庆民众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钱锋:在极其艰难的抗战背景下,重庆民众为机场建设倾尽心力,真正做到了“出汗、出力、出钱”。

我此前调研梁山机场、大中坝机场等遗址时,发现现场留存着大量过去用于机场压路的石碾子——这些石碾原本是农村碾轧农作物的工具。当时中国极度缺乏现代化施工装备,尤其是压路机这类关键器械,只能靠这种原始石碾子压实机场跑道。这意味着修建机场跑道需要大量民众投入体力劳动。

在高强度的建设中,不少民众因事故不幸遇难,还有很多人因繁重劳作拖垮了身体,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从这些细节能清晰看到,大后方的重庆民众,是以这样实实在在的付出,为抗战事业贡献了重要力量。

封面新闻:机场遗址对于历史研究而言,具有哪些独特价值?

钱锋:重庆的机场遗址,其历史研究价值体现在它是中国大后方西南抗战的重要见证,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历史见证。

以重庆现存的航空机场遗址为例,白市驿机场、广阳坝机场、大中坝机场、珊瑚坝机场等,这些遗址反映出当时重庆地区防空作战的形态与布局,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抗战时期的珊瑚坝机场。资料图

位于梁平区的梁山机场沿用至今,是人民空军的现役机场。从历史遗址到现役军事设施的延续性,也印证了抗战时期重庆已形成相当完备的机场体系,这对研究当时的军事战略布局极具参考意义。

封面新闻:目前部分抗战时期的机场面临改建或搬迁,在您看来,该如何在城市发展与历史保护之间找到平衡?

钱锋:其实,抗战机场遗址与城市发展、市政建设并非对立关系,关键在于提前做好科学规划。如今像重庆、成都这类城市,都十分重视文旅融合发展,把城市的产业化与文物保护结合起来,正是具有历史遗址的城市的重要发展方向。

以广阳坝为例,若在开发中能保留机场部分旧址,并新建一座博物馆来讲述机场背后的抗战历史,不仅能守住历史记忆,还能为区域文旅价值带来增值,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封面新闻:您认为目前学界对重庆抗战机场的研究,还存在哪些空白或有待深入挖掘的方向?未来可通过哪些方式推动相关研究进一步发展?

钱锋:从当前学界研究来看,关于重庆抗战机场,其关联的抗战空军史、空中作战史及防空作战史仍是研究的薄弱领域,相关成果非常稀缺,尚未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

要填补这一空白,首先需突破学科壁垒,强化学科交叉研究。重庆抗战机场研究既涉及文物与博物馆学,也离不开历史学,只有将两者深度结合,才能更充分地挖掘其学术价值,构建系统的研究框架。

另一方面,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机场本身的微观历史研究方向,而从宏观历史叙事这一块相对不足。这既需要专业学者加强宏观层面的提炼与总结,也需要国家科研机构给予更多政策与资源支持,为研究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评论 4

  • 风风火火恍恍惚惚 2025-09-04 发表于四川

    不忘历史

  • NopeNope 2025-09-04 发表于四川

    九龙坡那个是不是白市驿机场???

  • fm9efb9c1 2025-09-04 发表于河南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