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藤梯到楼梯 凉山悬崖村5年“破茧蝶变”|封面头条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07-22 00:09 29063

封面新闻记者 罗石芊

“有很多人问过我,既然出去了,为什么还要回到家乡。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我的故事里。”


“悬崖村的变化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我先给大家看一组数据,让大家直观地感受一下……”


“悬崖村成为了凉山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的缩影,有‘五大明显变化’......”


垂直落差800米的四川凉山州昭觉县悬崖村,曾经是“贫困”的代名词。2020年5月12日,悬崖上的乡亲们陆续搬迁至位于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82户村民住进现代化社区。在精准扶贫政策指引下,悬崖村迎来了光明蜕变。


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悬崖村的故事是“中国最贫困的角落”破茧成蝶的缩影。7月21日,“再访悬崖村”新闻发布会在昭觉县举行,在这场新闻发布会里,一个故事、一组数据、三个维度.......讲述了悬崖村乃至大凉山这五年来的蜕变和发展。

悬崖村走出的第二个大学生莫色格服。徐湘东摄


1


一名大学生返乡的决心

莫色格服,是悬崖村走出的第二个大学生。五年前,悬崖村村民“搬家”时,他正在外地上大学。如今,莫色格服已经成为昭觉县昭美社区的一位基层工作人员,而这,也是他心中理想的工作。

“有很多人问过我,既然出去了,为什么还要回到家乡。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我的故事里。”发布会现场,莫色格服讲述了自己的返乡故事。

新闻发布会现场。图据四川发布

“过去的悬崖村,很多人是吃不饱穿不暖的。每年四五月份,村里会一起杀一头猪,每户都会买一点回家,可能是太久不吃肉,大家都会觉得那顿肉格外香。”而令莫色格服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那晚,家里破天荒地吃了泡面,当时,只有10岁的莫色格服觉得那是最美味的食物。

2017年,莫色格服考上了大学。当时,他在心里暗下决心,未来一定要将家里人接到山下,过上更好的日子。没想到,莫色格服还未毕业,这个愿望就在2020年实现了。2020年5月12日,悬崖村村民开始陆续搬迁至位于昭觉县城集中安置点的新家,搬迁之后,村里人想要去学校和医院,只需要出门坐上公交车,几分钟就能到达。孩子们的老师,也从过去的初中毕业生变成了大学生,甚至研究生。

现在的悬崖村,修起了酒店、民宿,走上了农文旅融合的路子,不少村民也可从中获得可观的收入。“我深知,这一切都离不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为了报答这一切,我想回到家乡,尽自己的努力为家乡发展作出贡献。”于是,莫色格服选择回到了家乡,在昭美社区成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

“未来,我相信会有更多的村民加入到悬崖村的建设过程中,并通过他们讲述悬崖村的变化,让悬崖村变得更加美好的同时,也能让村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莫色格服对未来充满信心。

悬崖村曾经的藤梯。图据昭觉融媒


2


一组数据背后的悬崖村蜕变

从曾经的藤梯到钢梯,到如今搬上楼梯,悬崖村村民的居住条件发生了质的飞跃。除了安居,悬崖村的村民“乐业”情况如何?昭觉县古里镇党委书记帕查有格,用一组数据直观展示了变化。

“2018年之前,全村人均收入不到5000元,到2024年人均收入已达到19600元。村集体经济从2018年之前的2万元到2024年的23万元,增长了11倍,人均收入相比2018年之前增长了292%。前后收入的强烈对比,带给我们悬崖村村民们的,不仅是生活质的飞跃,更是一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帕查有格说。

如今悬崖村的钢梯。徐湘东摄

如今,2556级钢梯,不仅让悬崖村上的人们下了山,也让悬崖村之外的人慕名而来。现在的悬崖村,不仅注册了“悬崖村”农产品系列品牌,以“农户+村集体+公司”的模式,带领村民们开展种植45亩脐橙、315亩油橄榄和绵羊养殖等项目,更吃上了“旅游饭”,成为了徒步爱好者的新晋打卡点。

悬崖村“天空之谷”项目。徐湘东摄

昭觉悬崖村天空之谷项目,便坐落于此前的悬崖村。“我们计划投资3.33亿元,规划建设‘三区一谷’(北区、中区、南区和古里大峡谷)。项目一期试运营以来,接待游客6.8万人次、团队56批次。”凉山文旅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苏解放介绍说。

悬崖村“天空之谷”项目。徐湘东摄

项目实行“国企+村集体+村民”的运营模式。建设过程中,已优先使用悬崖村及周边村民劳务用工8200人次,带动村民增收185万元;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费用及补偿费用增收1153万元。项目达产后,悬崖村每年分红不低于38万元。

“2024年,我们推动悬崖村钢梯IP升级,获‘海拔跨度最大的钢梯’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成为攀岩与文旅融合的象征。”苏解放说,目前,项目二、三期正有序推进,将进一步打造村史馆、悬崖书店、温泉山庄等业态内容,形成云端极限矩阵、古彝文明解码、生态康养示范、研学教育品牌四大核心产品,塑造“中国悬崖文旅第一目的地”乡村振兴新文旅IP,为游客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旅行体验。

昭觉县城的安置小区。徐湘东摄


3


“三个维度”下的凉山发展

离开了世世代代生存的家园,迁入更优质的生活环境,如何才能让易地搬迁的村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一直是凉山州各级党委、政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

“昭觉有5.45万名群众搬入354个集中安置点,搬迁规模、集中安置率居全省第一,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任务繁重、格外重要。”昭觉县委副书记、县长白此联说。

昭觉县针对5个大型集中安置点群众就业的问题,“一对一”建设5个产业园区开展就业结对,提供就业岗位2.2万个,解决120万人次就业务工。针对社区留守妇女就业,搭建电子厂、服装厂、彝绣工坊等7个帮扶车间,提供就业岗位773个,296名留守妇女月均增收2500元以上,真正实现“守着家、抱着娃、挣着钱”。

昭觉县城的安置小区。徐湘东摄

凉山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郭红卫,从“一组数据、一个缩影、一套机制”三个维度,介绍了凉山州过渡期5年来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基本情况。

脱贫攻坚期间,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规模达35.32万人,占全省的26%,占全州脱贫人口的36%,是四川搬迁规模最大的地区。“我们采用‘离土离乡、离土不离乡、本土本乡’三种搬迁安置方式,建成安置区1468个,全省11个3000人以上的超大型安置点都在凉山,其中最大的安置社区是布拖县的依撒社区2913户1.5万人。”郭红卫说。

昭觉县城安置小区旁边的学校。徐湘东摄

悬崖村,则成为凉山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的缩影,郭红卫归纳了“五大明显变化”:一是出行之变,从“悬崖天堑”到“小康通途”;二是居住之变,从“土坯房”到“小区房”;三是教育之变,从“上学难”到“上好学”;四是产业之变,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五是思想之变,从“苦熬守穷”到“勤劳奔康”。

过渡期五年来,凉山州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后续扶持机制,通过政策托底,省级出台彝区安置点7方面22条专项政策,凉山州配套土地流转、户籍管理等13项支持措施,累计投入衔接资金44.9亿元,重点用于安置区的产业培育和就业扶持。

在就业增收方面,在31个大型安置区建成38个配套产业园区、13个帮扶车间,五年来,年均务工就业超10万人,开发公益岗位2.5万个。同时,在31个大型安置区实现党组织和自治组织全覆盖,完成214个安置点规范化建设,建成幼儿园1772所、中小学747所、卫生室(站)1732个、农贸市场177个、养老服务站47个。实现了搬迁群众身心“安”下来、居住环境“优”起来、腰包“鼓”起来、日子“好”起来,幸福指数“高”起来。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