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倒“伪传控” 战术改革新浪潮席卷俄罗斯

封面新闻 2018-07-04 20:54 35159

封面新闻记者 陈羽啸

俄罗斯世界杯八强已经新鲜出炉,传统强队所剩无几,新兴黑马则一路狂飙。尤其值得注意时的,秉承着近年来主流传控打法的西班牙、德国、阿根廷等强队纷纷出局让人大跌眼镜,反而是讲究战术简洁快速,高举高打的法国、乌拉圭、俄罗斯等一路凯歌高奏。这个夏天,我们迎来了足球战术改革的再一次新浪潮运动。

如果说2008年,我们见证了控球哲学的诞生,那么十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也许正见证控球哲学的死亡。自从19世纪现代足球在英国兴起以来,足球战术总是在不停地更新换代,无论是擅于长传冲吊,简洁高效的英式打法,强调防守反击,步步为营的意大利风格,还是讲究个人技术,繁复华丽的桑巴足球,都曾引领了足球战术的风潮。而最近十年来,占据足坛主流的无疑是传控足球。2008年,瓜迪奥拉将21岁的梅西提拔为巴塞罗那队中核心,并大举传控足球的大旗,打造出巴萨王朝的帝国时代。在2010年,同样秉承这套传控战术的西班牙用碾压式的表现一举夺魁,让传控足球得以在全世界奠定了主流地位。2014年,学习了西班牙传控打法的德国用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方式,夺取世界杯,将传控足球继续发扬光大。然而2018年,我们迎来了一场新的变革。在这场变革的新浪潮席卷而来的时候,有不少见证者和牺牲者。西班牙、德国、阿根廷、日本,都是牺牲者之一。

卫冕冠军德国队的传控差在没有支点,缺少一位技术全面的中锋,中场虽然善于传球,但破门并不是他们强项。阿根廷的问题同样如此,前场没有中锋接应,边路起球没有高点,中路渗透也缺乏穿透性,更多是在中场徘徊,而且太依赖于梅西的组织,只要扼杀梅西这一点,阿根廷进攻就立马瘫痪。西班牙则更为明显,在有机会向前的时候,却坚持倒脚力求稳当,导致错失不少机会。在面对俄罗斯时,纵然上千脚传球,也无法攻破对方球门,唯一进球还来自对方乌龙。传控在这支西班牙竟然变成了结果而不是过程。而亚洲传控王日本队同样如此,在面对比利时时,虽然依靠传控对垒先得2分,但在比利时改变战术后,日本的传控立马被冲击地溃不成军,被连扳3球。

反观其他几支进入八强的队伍,法国、乌拉圭、俄罗斯、英格兰、比利时,他们的打法更具有冲击力,出球更快速,向前的意识更强,下底传中、长传冲吊、快速反击,只要有机会可以攻击的时候,就立马放手攻击,宁愿冒险,也不求稳。

而传控足球真的就不行了吗?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在巴西身上能够找到答案。巴西依然踢的是传控足球,但是与西班牙德国等“低配版”传控不同是,巴西踢的是“高配版”传控。首先,他们的传球平均速率很快,大量的高速一脚出球和不时的撞墙式二过一配合让他们能在对手的铁通阵中撕开空档。其二,巴西善于在传控中突然改变速率、敢于传纵深冒险球,这从对塞尔维亚的比赛中库蒂尼奥助攻保利尼奥的那记30米过顶球,以及数记帮助内马尔形成单刀的类似传球可见一斑。其三,外围远射和边中结合的进攻方式让巴西队进攻多点开花。比赛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内马尔、库蒂尼奥在大禁区前冷射,马塞洛菲利佩等边后卫插上助攻,中后卫席尔瓦等头球抢点,这在破对方密集防守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这几点,德国,西班牙等队都做得很差,传球速度慢,跑位不积极,不敢传冒险球,两个边路也很少插上助攻,中后场球员也不积极参与远射和抢点,这让他们的传控就像“隔靴搔痒“,虽然皮球安全地在自己脚下倒来倒去,但却很少形成真正的威胁。

由此可见,传控足球并没有死亡,真正死亡的是“伪传控”。不管是强调控球,还是强调快速向前,目的都是为了能攻破对方的球门,传控与快速并不矛盾。本届世界杯的战术新浪潮更像是一场去伪存真的改革,让那些“伪传控”统统滚蛋吧,我们依然需要传控,当然,要高配版的。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