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债零退市纪录被打破 首日退市交易“蓝盾转退”跌逾7成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3-07-10 18:36 71495

封面新闻记者 朱宁

7月10日,蓝盾转债将步入退市整理期,这将是可转债历史上首只步入退市整理期的转债,30多年可转债零退市纪录由此被打破。从走势来说,A股首只强制退市可转债“蓝盾转债”交易名称改为“蓝盾转退”进入退市整理期,首日收跌76.74%。

首日跌幅超70%

*ST蓝盾触及的是财务类退市情形,可转债将跟随公司股票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退市整理期的交易期限为十五个交易日。退市整理期结束后,可转债将与公司股票同一交易日进入退市板块挂牌转让。这就意味着,蓝盾转债成为首只进入退市整理期的转债。

盘中临时停牌公告

根据规则,首个交易日“蓝盾转退”以及正股无价格涨跌幅限制。7月10日,蓝盾退转以50.0100元开盘,大跌67.31%,与此同时正股蓝盾退跌37.5%。但开盘后,抄底资金入场,“蓝盾退转”快速大涨30%,并触发盘中熔断。

随后,深交所早盘的公告显示,“蓝盾转退”(123015)盘中成交价较开盘价首次上涨达到或超过30%,根据《关于可转换公司债券退市整理期间交易安排的通知》等有关规定,该所自10日09时33分31秒起对该债券实施临时停牌,于09时43分32秒复牌。

复牌后,“蓝盾退转”再度令市场大吃一惊。在大涨后,获利盘蜂拥而出,“蓝盾退转”价格持续单边走弱,从66元单边回落至40元附近,截至当日收盘暴跌76.74%。

数只可转债面临

发行人爆雷、价格大跌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除目前已经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的“蓝盾转退”外,发行人已经爆雷、价格大跌的转债还有好几只,例如转债价格跌到91元的鸿达转债、跌到85的全筑转债。

蓝盾转退走势图

鸿达转债的发行人是鸿达兴业,在转债发行之时的控股股东是鸿达兴业集团,但很快鸿达兴业集团的现金流断裂,于今年初被法院确定破产清算。一般来说,破产的形式以破产重整居多,意味着企业的资产尚存在运营价值,而破产清算相对少见,毕竟这意味着债务人的资产未来已无法持续经营。

鸿达转债的发行规模很大,达24.3亿元,将在2025年12月摘牌。经过几次转股后,最新存续规模还有3亿多元。目前,发行人鸿达兴业的主体评级已经被下调到CCC,信用风险很高。

此外,全筑转债目前剩余规模近4亿元,其正股*ST全筑因债务危机于今年5月正式获批预重整。*ST全筑2022年末的净资产为负,2022年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今年以来,公司已发布了至少4份退市警示公告。

同样,发行于2020年的全筑转债已发行3年多,其募资当年同样出现利润大降情况,此后2年更是连续大额亏损。

信用风险担忧较大

可转债不再能“保底”

需要指出的是,1992年,中国宝安发行A股第一只上市可转债——宝安转债。在此后30年发展过程中,可转债创造了“零违约、零退市”纪录,这也让其市场价格兼具“上不封顶,下有保底”的特征。如今,蓝盾转债即将步入退市整理期,无疑会改变此前的市场生态。

“可转债几乎一直被视为零风险的金融产品,近几年供需两旺,受到投资人青睐。”有券商研究员对记者表示,随着注册制的逐步深化,上市公司退市变得常态化后,可转债也不再是像以前那样“保底”。

实际上,今年5月以来,可转债市场先后受股票退市风险警示、交易所问询函等负面事件影响,引发投资者对转债信用风险较为持续的担忧。“从历史看,这种情形较多发生于市场阶段性底部附近的时段,近期,低价转债在相对正股下跌后,往往会迎来市场整体的反弹,多数低价转债估值能够有一定修复。”上述研究员表示,经过几年的爆炒,转债的投资价值已经被普通投资者所认可,因此转债市场进一步大跌的可能性较小。

“随着退市个股数量的增多,转债市场也面临着相应的退市风险。”该研究员提示道,投资者在选择转债进行投资时,应更关注基本面有支撑、资质较好的转债,规避问题转债,远离高波动“垃圾债”,减少风险可能。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