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农门又回流 90后回村当起了植物“医生”| 我们村的年轻人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4-05-05 12:43 44419

封面新闻记者 邹阿江 摄影报道

春末的早晨,天亮得早。早上八点何远行就来到农场的大棚,开始巡园检查病虫害。几位工人正流水线式地处理着刚摘下来的小番茄,装箱完成后这批小番茄将会发往川渝两地的农贸市场。

正在打包装盒的工人们

这是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姚渡镇光明村的逸明农场,作为青白江区的现代农业种植示范基地,这里总共有700余亩的土地种植。

30岁的何远行是土生土长的青白江人,也是该农场的技术人员之一,负责管理200余亩的小番茄。2021年,因母亲生病、上班离家较远等种种因素,让他选择从外地辞职,回到家乡,重新成为“农民”。

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

返乡成为“新农人” 为小番茄“治病”

4月30日,上午10点,封面新闻记者在逸明农场见到了何远行。黝黑的皮肤、蓬乱的头发、憨厚的笑容,如果不是经人介绍,很难想象他是一名90后的农业技术能手。

何远行

2017年,何远行从四川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毕业后,就职于四川南充一家农业科技公司,负责柑橘的技术管理。因为种种原因,他选择回到了家乡。“我本来就是农村长大的孩子,走出去现在又回来了。”何远行说,从事农业的年轻人不多,行业前景还算可观。

2021年12月,何远行刚到逸明农场。几十个白色的大棚里,已经种上了小番茄苗。逸明农场种植的果蔬有好几种,小番茄的品种和种植面积占多数。

黄番茄

老刘是何远行才来时认的师父,今年56岁,山东人,干了大半辈子的农业种植,有着丰富的农业种植技术经验。刚到农场,老刘就带着他巡园干活,打算将农事的规律悉数传授给年轻人。何远行的学习能力也很强,对老刘讲的关于小番茄如何防御、治疗病虫害的那套理论,他很快就学到了精髓。

从整地改土、上底肥、建水肥设施、栽苗等环节,一株小番茄从幼苗到果实成熟,需要100天左右的时间,摘果期在每年的4-6月。何远行在逸明农场主要的工作就是巡园,一旦发现“生病”的小番茄就要及时给它们“治病”。

何远行正在检查虫害

作为一名植物“医生”,从业以来何远行碰见过各式各样的病虫害,介绍起防治病虫害相关的专业知识,他头头是道。

记忆最深刻的是在2022年1月,2千株小番茄苗患上晚疫病。连续数日的阴雨天,让何远行在巡园时,疏忽了生长在大棚内侧面的幼苗。“这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因为低温高湿,导致叶片和茎杆部感染病菌。它会影响植株发育,降低小番茄的品质和产量。”

何远行回忆道,发病后,他和另外两个技术人员连续一周“出诊”,通风、打药、排湿,最终将问题解决了。“一亩地有2千多株幼苗,产量在1万斤左右,当时成熟的果子批发价格在8元一斤,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造成至少8万元的损失。”

用技术赋能农业

种植成本节约一半 产量翻了一番

据了解,当前逸明农场共种植有200余亩小番茄,年产量120万斤,产值超过800万元,和五年前相比,产值翻了好几倍。产量越来越高,一方面是引进了新品种,另一方面是用技术赋能农业。

大棚内温度保持在26摄氏度,60%的湿度是小番茄最适合的生长环境。在逸明农场,这里的小番茄种植全部采用了无土栽培技术。

无土栽培的小番茄

“你现在看到的所有的大棚里种植的小番茄都是无土栽培的,相比传统的种植方法这种技术可以节约50%的水肥,亩产平均6000斤,是传统大棚产量的4倍。”何远行一边说,一边领着记者穿梭在大棚的过道里。

“如果完全采用数字化种植系统,一个大棚的设施成本可能就需要20万。为了节约成本,我们自己研发了简易版的无土栽培装置,将成本降低到了2万元。”何远行介绍,目前这套技术已经申请了专利,控制住了成本,农户也可以把技术用在其他果蔬的种植上。

品种:串果

一串串红绿相间、个头饱满的小番茄,在果柄上整齐排列,散发着淡淡果香。何远行说,和有土种植相比,这种无土栽培的小番茄采用的是椰糠基质种植,从定植再到成熟都是用滴灌浇水、施肥,可以有效减少根部病虫害对果蔬的影响,也让果蔬的产量和质量稳步提升。

“新农人”和传统农民的观念冲突

通过合作成为农业种植的好搭档

除了农场的工作,何远行每周还要去往几个村子为村民做技术指导。虽是回到家乡工作,但如何把现代农业的技术和理念传递给农户,并不像见面打招呼那么容易。

一场“新农人”和传统农民之间的观念冲突开始了。

小番茄定植之后,当秧苗长到半人高时需要吊秧,同时还要疏剪侧枝防止分走养分。何远行建议需要提前一周开始,这样可以保护幼苗。而村民认为应该晚一些,这样可以少处理一次而节约人力成本。

另外,关于施肥,何远行和村民也产生了分歧。他向记者解释,传统的农民施肥参照的是“亩用量”,比如说一亩地三斤肥,就按固定的周期施肥。但不同农作物各个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不同,以及不同天气状况植株的蒸腾量不一样,施肥量也要因此变化,如果一味地参照相同的“亩用量”和施肥周期是不科学的,植被根部也容易发生病害。

新农人看重量化数据指标,但老一辈的农人更相信经验。每遇到这样的情况,何远行都会向村民推荐按稀释倍数的方法进行施肥,参照稀释表格,找到稀释倍数和用水量的交叉点,显示的数字就是用肥量,在施肥过程中还需要观察农作物根部的干湿情况,调整施肥周期。

“有些农民觉得麻烦,仍然坚持用老方法,我们只有耐心地解释。”何远行说,最后村子里出现因为肥害导致的根腐病时,有些农户的观念才慢慢地改变了。

据了解,这几年来,逸明农场已经与周边几个村的村委会形成了合作关系,为村民提供农业技术指导。而村民则通过种植口感小番茄,开始发展起了农旅,吸引了一拨又一拨游客来村子摘果子、买农产品,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其实,于何远行而言,他从来不否认老一辈农民的经验,反倒认为,两个群体之间可以通过合作,成为搞农业种植的好搭档。

大棚内的小番茄

今年是何远行回到家乡的第四个年头,逸明农场90后的技术人员也从何远行增加到了4个人。看着挂满枝头的小番茄,他说,希望未来会有更多的人主动参与到农业发展中。

评论 12

  • Owl 2024-05-06 发表于四川

    我们在

  • 晚上早点睡 2024-05-06 发表于四川

    从白领到绿领,换个跑道继续跑!

  • 怕等待只成为等待 2024-05-06 发表于四川

    离家近,事业家庭两不误,明智!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