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史迹|川派古戏楼:移民文化大融合的神韵(下)

封面新闻 2019-02-19 15:28 43912

冯荣光文/图

蜀地史迹|川派古戏楼:移民文化大融合的神韵(上)

江安夕佳山黄氏庄园:不拘一格的廊厅戏楼

夕佳山庄园位于江安县南20余公里夕佳山镇,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最初为明末锡姓人家所建,故称锡家山。

由湖北江夏迁徙入川的黄氏第一代始祖黄应江,也在此处择址建宅与锡家为邻,当时宅院规模并不大。明末清初的战乱逐渐平息,川南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在清代中、晚期,四川各地兴起了文人私家大宅的建房高峰,如川西温江寿安镇著名大宅陈家桅杆、川东平昌白衣镇著名的吴氏府第等。

清乾隆时,锡家因犯命案,举家搬迁,将宅院和田地卖与黄家。清咸丰八年(1859),黄氏第八代黄学海,聘请川南著名工匠曾备儒主持重建锡家山。

黄学海做过巴县、永宁(现叙永)、隆昌、富顺等地教谕(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长),在祖业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建黄家宅院。

黄学海深通儒、道之学,因此在宅院建筑布局上,将儒家哲理、道家玄妙与园林风水融为一体,奠定了民居基本规模。

清光绪十五年(1889),黄氏第十代黄中美中了恩科举人,这一年主持修建了东西厢房、戏台、工字厅等。

夕佳山黄氏庄园廊厅戏楼

黄中美第三次修建庄园,最值得一说的是戏台。光绪年间,川剧在四川己普及到巴蜀各地城乡,看川剧蔚然成风,尤其是川南自贡、宜宾一带许多乡镇都建有戏楼,至今江安县底蓬镇、江安县蟠龙镇、江安县桐梓镇禹王宫都还遗存有清代的古戏楼。

江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黄中美继承了祖上这么大的家业,有雄厚的财力,加上恩科举人的文化实力,在扩建庄园时,就要体现他的与众不同。

他喜欢川剧,还是票友,便将戏楼建在家里。戏班子可以唱,票友也可以唱。

从中客厅穿过工字厅,登上7级台阶,便是黄氏庄园的家庭戏台。这是设计得十分精巧的建筑,利用自然地形,戏台由,5层条石压脚,7级台阶与工字厅相连,是中厅到上厅的廊道。

7级台阶在清代是有规定的,必须是家族中有经过皇帝封赐的人物,方能这样修建。同时,这也符合戏台的定制,戏台要有一定的视觉高度,台下才能看到台上的演出。

台口华板《白蛇传》雕塑

台口华板《西厢记》雕塑

戏台台口左右华板上雕刻着戏剧故事《白蛇传》中的“船舟借伞”和《西厢记》中的“莺莺听琴”,人物形神毕现,栩栩如生。台上悬挂“颂择九洲”匾,台前立柱上有一幅对联:“移影换形俨然君臣父子,假哭真笑表达离合悲欢”,构思精妙,立意深刻。木格硬天花上彩绘着各种戏剧人物脸谱,烘托浓烈的戏剧氛围。

戏台落地罩本是过厅柱间用来分隔空间的一种装饰,黄中美巧妙地将落地罩作为戏台的隔离。放下软帘,演戏时作为演出的背景幕布,将前台、后台自然分隔开来。

落地罩有很强的装饰功能,多用硬木制作,精细雕刻。不同一般落地罩装饰,黄中美除了传统的纹饰,横批正中采用戏剧人物图案,雕刻手法精致绝伦。

落地罩上的戏剧雕塑

落地罩木雕装饰内容,有历史故事,如“黄道州发兵抗清”;有戏剧故事,如“别窑从军”;有的取材于唐诗的,如“寻隐者不遇”、“清明诗”等;有民间传说,如“羊有跪乳之恩、乌有反哺之义”;有的采用谐音、象征手法表现美好意愿的传统图案,如“挂印封侯”、“富贵白头”、“路路通顺”等,有古建专家称其为“中国民间传统木雕之精华”。

戏台前宽阔的工字厅可摆茶设座,廊道两侧是美人靠,是女眷休息和看戏的专座。过厅作为“戏台”,这种建筑形制在四川盆地几近孤例。黄中美可能更喜欢这种随意、自然、互动的家庭娱乐形式,它不拘一格,方便随意,颇有创意。

天花板上的戏剧脸谱

观者随置坐椅于廊下,主客同乐,一边品茗一边看戏。若无戏班演出,票友亦可登台唱戏,互相切磋,其乐也融融。

黄中美主持第三次修建,给庄园注入了更多的戏剧艺术元素,使庄园成为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

武胜农林镇宝箴塞:石头城堡里的戏楼风波

宝箴塞,位于武胜县农林乡方家沟村,当地人习惯称为方家沟寨子或方家沟粮站。

宝箴塞始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秋,占地15000余平方米,系当地豪门段氏家族为避战乱而修建的防御性民居建筑群。寨堡借鉴了传统的山寨建筑,依山而筑,又融碉楼、城堡和闽南团城建筑风格为一体。

塞墙用条石砌成,环形城楼长达2000余米,仅北面一门出入,形成了全封闭式防御体系,被中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誉为“全国罕有,蜀中一绝”。

《宝箴塞记》碑文记载:“斯塞当襄臣公艰难缔造而成……遗泽长留,子孙世世当宝贵之,作为家箴,用垂久远。此塞命名之义也。”碑文中的“襄臣公”,即段襄臣(1860-1934),是段氏家族族长,清末朝廷钦定的奉政大夫,御用五品巡检。

康熙三十六年(1698),段氏家族的祖先段文魁携妻何氏,率子孙姑媳16人,以及同辈族人段文青夫妇,自湖南永州府祁阳县归阳乡,迁入武胜县境德清里四甲小池口。历时200多年,段氏家族在武胜已是人丁兴旺、产业庞大的家族。清末民国初年,武胜县嘉陵江以西的大部分田地,几乎都归段家所有,因此民间有“段半县”之说。

站在宝箴塞南面的田陇上,对面高丘横卧着一座壁垒森严的石头城堡,在城堡腰际突兀出一座楼阁,飞檐翘角,打破了城堡沉闷的平衡线,整座城堡一下生动了。

这座楼阁居于东塞与西塞连接的蜂腰间,高10米分为4层。底层为进塞通道,二层为戏台,三、四层为瞭望台,又叫观景楼。站在高高的楼阁上,居高临下视野开阔,远远近近的房屋、田陇、阡陌、行人尽在眼底。

从城堡门洞进去,就是这座楼阁的底层,犹如城堡的门厅。二楼是戏楼,与回廊和观戏楼构成一个小天井。戏楼两侧立柱上撰有楹联,上联“叁肆台步乃云游天下”;下联“陆柒将帅称百万雄兵”,读来很有意蕴。戏楼的下檐板是一组戏剧人物浮雕,上檐板是云龙纹饰浮雕。

在如此森严的城堡里,段襄臣又别出心裁的修建了戏楼,而戏楼的风格却讲究简朴和实用。没有雕梁画栋,没有木雕撑拱和吊瓜,没有“几字罩”和拦板,巴蜀戏楼所应有的华丽装饰都与这座戏楼不沾边。

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富甲一方的“段半县”为何这般小气?

在巴蜀寺庙、祠堂、会馆建筑中,戏楼历来都是重中之重,特别讲究戏楼装饰的繁复,以显示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不难理解,因兵祸匪患频频,段襄臣倾其财力修建寨堡式住宅,目的是为了“保全身家”,建筑和设施讲究实用,极少华丽。

在戏楼之上再建两层楼台,也体现段襄臣的实用理念,既作登高观景之胜,又作兵匪侵扰的瞭望台。观景台下面是戏楼,天井两侧的回廊联系着观戏楼,形成了城堡独立的娱乐中心。

有了坚固的城堡庇护安全,段襄臣还考虑到族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建个戏楼,请戏班子唱唱戏,让族人们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也享受享受生活的乐趣。

自那以后,有了这座戏楼,给段氏家族来了看戏的无穷快乐。然而,川剧的锣鼓声也给段氏族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风波和纠结。

段襄臣的三儿子段仁清,从小酷爱川剧,喜欢交际,经常会请一些戏子到戏楼唱戏,长此以往,他和一个扮演小旦的戏子产生了感情。也许是小旦在戏中的精彩演出和诱人魅力,让段仁清中了魔。已经有了妻子和孩子的段仁清竟然不顾家人的反对,娶了那个戏子为男妾,长年厮守在了一起。

在段氏长辈眼中,是不能容忍这种败坏家风的行为,于是将男妾秘密处死了。后来,段仁清不顾家人反对,又娶了一房男妾。在这座古堡深院的戏楼上,段仁清演绎出一段奇异的风流情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龙门阵。

洪雅县柳江镇曾家园:全国罕见的“一园三戏楼”

在山清水秀的洪雅县柳江镇,民国历史上曾有“曾、张、杨、何”四大家族,这四大家族财大气粗,赫赫有名,因而有“曾家的房子、杨家的顶子、张家的丫头子、何家的谷子”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仍为当地人津津乐道。

单说“曾家的房子”,是指坐落在杨村河畔与柳江古镇隔河相望的曾家园。曾家园始建于1927年,历时10年,于1937年全面竣工。园子原占地1162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402平方米,现存园林面积3270平方米。

曾家园是由园主曾艺澄参与设计并主持修建的,整个园子的布局为“三院三戏台”,三个四合院平面构成“品”字。建筑的典雅、庭院的清幽、戏楼的古朴,古树的蓊郁,在我穿堂过院游览中西合璧的曾家园时,对曾家园昔日的豪华和气派,不免生出几分考究的兴趣。

主持设计和修建曾家园的主人曾艺澄,是位颇有几分传奇色彩的人物。

据说,少年时的曾艺澄长得一表人才,风流倜傥。但曾艺澄从小贪玩成性,极不喜欢读书求学走仕途之路,人到30岁连个秀才也没有考中。曾艺澄的父亲曾益寿,花钱为他捐了个“等外秀才”。

曾艺澄虽不是读书的料,闯江湖操社会却有过人之处,他善于交际、广结人缘,先后当过柳江乡团总、洪雅县征收局局长、救济院院长等,掌管着人财物大权,在为官期间聚敛了大量财富,很快就成了洪雅县的风云人物。

曾艺澄见多识广,正值西风东渐,对中西合璧的房屋特别的钟情,他也处处留意别人建造的豪宅别院,抽空要去参观学习。后来,有人说曾艺澄在重庆大学建筑系读过书,曾家园设计监造都是他一人所为,这就不符合事实了。

曾艺澄开建曾家园是1927年,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则成立于1933年,曾艺澄显然没有进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科读过书。准确地说,他是个没有“文凭”和“学历”,靠个人兴趣自学成才的土木建筑工程师。在民国时代,这类能人俯拾即是。

当然,还有曾艺澄从乐山请来的经常丰富的建筑工匠也非常了得,给他帮助不少,并与他共同设计出曾家园这组优秀的中西合璧建筑群。

曾艺澄万万没有想到,1949年后,曾家家业从此衰落,一蹶不振。而他一生的得意之作,几十年后修葺一新,会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杨村河曾家园进去,就是前院罜(zhǔ)焘院,进院左侧就能看到一座典雅的戏楼,戏楼前台是一排“美人靠”,除了演戏,平时就是园中亲友、女眷们休息、聊天、观鱼的场所。戏台子下面是一个长方形鱼池,几尾金鱼在水里悠哉游哉,平添了庭院中几分闲适。

戏楼两侧柱上挂有一对楹联,上联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登高可见”;下联为:“惊天动地悲欢离合转眼皆空”,此联颇有意蕴,似乎警示世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切皆为过眼烟云。

据介绍,这是曾艺澄专供曾家园的长工、短工、护院和周边群众看戏娱乐建的的戏台。如此说法,总感觉不太靠谱。这座戏楼是曾家园娱乐氛围最好的院子,宽敞、大气、环境好,犹如曾家园对外的会客厅,曾艺澄不可能专门为下人们建造一个戏楼。

按过去的习俗,乡间有什么农事重要节庆或家人什么庆典大事,大户人家那是要请戏班子唱大戏、摆大宴的,邀请亲朋好友四方邻人热闹一下。曾艺澄当然深知乡风民俗,借此机会,在大客厅里邀众欢乐,也与园里的下人和镇上的百姓同乐,以示亲和。这可能是他的真实用意吧。

中院为罳(sī)梼(táo)院,以院中甬道为界,左边是戏台,戏台前为荔枝园。甬道右侧为牡丹园。因为戏台前种植花草,台前是无法看戏的。戏台左右延伸是一条风雨廊道,戏台居于正中,戏台前方是一排“美人靠”,供女眷看戏、休息、品茗、观花。

戏楼横楣悬挂“壶天宣豫”匾,“壶天”何意?乃传说中神仙居住的蓬莱三神山,即方壶、蓬壶和瀛壶,后“壶天”引伸为仙境。“宣豫”,有欢喜、快乐之意。悬挂“壶天宣豫”匾,最早见于清代紫禁城(故宫)“畅音阁”大戏楼底楼,表示这里演出的大多是歌舞升平的神仙戏。西太后最喜欢在“畅音阁”看戏,可想环境和氛围是很轻松、很惬意的。

曾艺澄悬挂“壶天宣豫”匾,也意指罳(sī)梼(táo)院里戏台犹如仙境,轻歌曼舞,霓裳弄影,处处充满人间欢乐。

戏楼两侧立柱上挂有“校书长爱阶前月,品画澄闻座右铭”楹联。曾艺澄不仅酷爱戏剧,对戏台环境的布局、氛围的营造也十分讲究、十分在行。从引进“壶天宣豫”匾可以看出,营造不似畅音阁却似蓬莱仙境般意境,皆出自曾艺澄的创意。

内院(后院)为罾(zēng)铸院,穿过欧式风格的主楼,正面就是一座大戏台,因为在内院,主要供老人、主人、儿媳等内眷看戏娱乐。这是曾家院子里最大的戏台,戏台的后面有更衣室、化妆室、锣鼓演奏室。

与前两座戏台不同的是,戏台正面没有“美人靠”,没有鱼池,也没有植种花草,不遮挡看戏人视线,纯粹演戏的台子。戏台不宽,两侧才设有休息的“美人靠”。

戏台没有悬挂横匾。两边外柱和内柱各有两幅楹联。外柱为“方丈地万里江山,倾刻间千秋事业”。内柱为“管中曲颂颂升平,台上弦歌歌盛世”。外柱上的楹联高度概括了戏台的具大包容性功用以及戏剧演绎历史的艺术魅力。

想当年,锣鼓铿锵,台上出将入相,台下醉倒多少看客。如今,站在空寂的戏台前,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游览完曾家园,总有些疑虑让人费解的是,曾艺澄在一个园子里为何要建3座戏楼?而且3座戏楼用途各有不同,个中有什么秘密可究?

这些年,我一直在寻访川派古戏楼,走了巴蜀两地不少豪宅庄园,见到的都是“一宅院一戏楼”,曾家园“一园三戏楼”实属“孤例”,这在巴蜀、在全国都是极其罕见的。

泸县方洞镇屈氏庄园:巍巍碉楼下的门檐式戏台

前些年与朋友一道自驾去泸县,寻访散落在乡间的龙桥,路经泸县方洞镇石牌坊村,在颠颠簸簸的乡间土路上,忽见路边绿荫丛中现出一片青瓦大宅院,特别醒目的是鹤立鸡群的两座碉楼,引起我们极大的兴趣。

这里地处四川省与重庆市交界地带,是泸县、隆昌县、荣昌县3县交界之处,过去是三不管的地方。凭感觉,在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乡野之地,这碉楼宅院一定有我们感兴趣的内容。

同车的县文物局老陈告诉我们,这是泸县的屈氏庄园,在川南影响很大。1970年代是仅次于大邑刘氏庄园、在四川排第二位的“地主庄园阶级教育陈列馆”。

当时,屈氏庄园已经被文物部门保护起来,没有对外开放。老陈见我们对古建筑兴趣很大,立即联系上屈氏庄园管理人员开门,我们才得以进到庄园,参观这座叫醒园的屈氏碉楼宅院。

屈氏庄园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由当时任知事的屈应选址修建,经过屈氏3代人的营造,到了屈应选孙辈屈恒升这一代,整个庄园建筑达到日臻完美的程度。

庄园共占地30多亩,内外有围墙3层,庄园内有大小花厅、天井48个。该庄园以其规模大,建造豪华,碉楼雄伟而甚称川南老大,现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末民国初,在这三不管的地方,匪患丛生,危害四方,地方官府也拿这些土匪没法。屈恒升为了保护家眷和财产安全,在醒园高筑院墙,并在宅院四角修建碉楼,组织护院武装。

现在仅存的两座碉楼高28米,可以俯视几公里开外的乡野。过去,土匪几次想攻打醒园绑票劫财,都因高耸的碉楼和坚固高大的院墙无法下手,只好悻悻而去。

在醒园右侧的碉楼下,有一个长方形的四合院小天井,天井是由一栋两层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小洋楼与碉楼围合而成,小洋楼在醒园满目中式庭院里,显得非常另类,这为后人留下了民国初期西风东渐的建筑实物样本,很耐人寻味。

小洋楼除屋面是中国传统小青瓦外,都是欧式风格。窗为弧形顶或尖顶,正对戏台是个半月形拱饰厅房,是主人及家眷看戏的地方。廊房砖柱上的撑拱和栏杆下的饰板都采用西洋浮雕装饰,立体感强、花饰细腻、技法娴熟,极富生活情趣。

在屈恒升生活的时代,追求西洋风格正是那个年代的时尚。

在碉楼下面,是小洋楼通向碉楼的门,也是避难重要通道。屈恒升却巧妙地将这道门设计为八字形门檐式戏台,作为看戏娱乐的中心。

当年川剧盛行城乡,成为四川人喜闻乐见的大众艺术,大户人家建戏楼、修戏台,看川剧、唱川剧率先引领着文化消费潮流。

在一个隐秘性、安全性很强的四合院空间,环境氛围一下有了轻松的变化。在这个隐蔽角落看戏,既清静又安全。这个戏台的设计有点剑出偏锋,不取中院而取偏院,确实打破了常规。

这座戏台是我见到的最为简朴的戏台,戏台面不大,也不过8平方米左右,不能演排兵布阵场面宏大的武打戏。由此臆测,川剧折子戏或川剧围鼓可能更适合主人的口味,自由度也要大些,这样小巧的戏台就满够用了。

不知何故,屈恒升没有把钱过多的花在戏台的装饰上,没有川南自贡、宜宾那些大戏楼极尽繁复、雕梁画栋的装饰,以低调简约风格处理。

戏台没有采用传统的木楼板结构,是由7根石柱和石栏板围合而成,上面铺砌灰沙地坪,类似现在的三合土。门檐为木结构,前台立有两柱,柱间有檐板,柱上有镂空龙腾祥云撑拱,这唯一算繁复的了。

檐板上悬挂“高唱入云”匾,柱上阴刻有一对楹联,上联为“听一楼丝竹好留明月驻花间”,下联为“摹历代衣冠如见古人来眼底”。戏台背面是手绘水墨“仙鹤红日”图,像悬挂的一幅中堂。

从题款来看,应是戏台落成之日,画师专门赠送屈恒升的。有这幅中堂画,天井和戏台就像一个会客厅,在欧式庭院内享受着中西不同的文化,氛围也很和谐。

在戏台上,原有的匾和楹联漆面已经剥落,露出木质本色,局部也有人为的损坏。庭院的石阶长满了青苔,在阴湿的地角传出几声蟋蟀叫声,显示出这座百年庄园的衰败与凋零。

(完)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