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备受关注的《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出台。5月8日上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就《民营经济促进法》进行详细解读。在怎样保障法律落地方面,也释放了不少信息。这部法律,如何能够切实发挥作用?如何有效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新闻1+1》连线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志起,带来分析解读。
民营企业期盼《民营经济促进法》
在哪些方面尽快发挥作用?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 李志起: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年跟企业打交道,调研他们的需求,从掌握的信息来看,民营企业恐怕感受最深刻的有三个问题:
在市场准入上,还存在比较多的隐形壁垒。尽管现在开放的领域越来越多,但还是有一些“玻璃门”和“弹簧门”依然存在,民营企业想要进入像能源、核电、铁路这样一些领域,并没有想象当中容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是比较普遍的存在。民营企业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体量比较小,而且信用评估也很难获得高分,再加上没有太多实物资产,银行在对它放款的时候,心里面仍然充满着很多个不放心,所以获得资金支持的难度也比较大。在涉企执法上,民营企业感受也非常深刻。趋利性执法、违规异地执法,还有过多过频检查,很多企业不堪其扰。所以很多企业家、很多民营企业期待《民营经济促进法》能够扫除这些障碍,让企业轻装上阵。
有了法律,是否意味着民企和国企在生产要素方面能做到一碗水端平?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 李志起:我们希望能够做到一碗水端平,但是我们也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短期内要获得平等待遇,仍然需要通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在《民营经济促进法》中,我们看到最让人欣慰的一个提法就是要一视同仁对待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这种权利的赋予,首先是打破了一个冰点,让民营企业有可能能够获得相应的机会,这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民营经济促进法》对这件事情的破冰提供了一种契机,未来我们还需要在执法监督上齐头并进,这样才能体现立法最大的善意,让民营企业家有更多的获得感。
法律要真正落地
最关键的一些配套措施是什么?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 李志起:现在关键的就是要解决《民营经济促进法》最后一公里落地的问题,这需要中央和地方双向发力,一起来破除这个难题。
一方面,相关部委要根据《民营经济促进法》的规定,要更多地去梳理,去看看过去出台的一些制度是否存在和《民营经济促进法》相抵触的内容,如果有,那要及时予以清理或者是废除。从地方上来讲,也需要加强《民营经济促进法》的落地效果,可能各个地方资源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不同,而且过去的习惯做法也不同,那需要把《民营经济促进法》规定的原则性条款,变成更加细化、颗粒度更小的执行要点和政策,这样才能帮助当地企业有更强的获得感。通过这样双向发力,《民营经济促进法》一定会让民营企业的获得感、体验感更强。
法律在落地执行过程中
需要解决哪些风险?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 李志起:“良法”还需要“善治”。真正落地当中,需要各地政府进行自我革命,有很多约束性条款,有很多否定性内容,首先需要政府能够接受,所以接下来需要加强对政府履行法律的督查。立法机关,甚至包括行业商协会、包括民营企业家在内,都要能够积极主动地帮助政府按照法律规章行事,去开展它的行政管理规定。另外一方面,一定要警惕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很有可能在法律落地过程当中,有一些地方的偏见和歧视,仍然是很难消除的。这个时候就要大胆维权,行使民营企业的权力,去申诉,依法去推动法律法规的落地。
在建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上
这部法律能发挥什么作用?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 李志起:我们长期在跟踪研究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进展,地方越重视,当然是一个好事,但是我们很多时候说一沓政策不如一个好的案例,一个好的案例不如一个真正的改变。《民营经济促进法》,其实是为我们优化营商环境的努力,进行了法律层面的兜底,这个兜底可以让各地优化营商环境的努力,在规则上变得更加一致,在可塑性方面,更加合规合法,这样就奠定了一个非常强的基础,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也从此有了一个更清晰的溯源,能够说明白它是合法的,而不是地方上蛮干的。
民营企业如何利用好规范经营这条路径?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 李志起:《民营经济促进法》有一个重要章节,对民营企业提出了“规范经营”的要求,在民营企业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也存在民营企业竞争力不强,管理不够规范,风险比较大的阶段。现在民营企业要抓住法律出台后的红利窗口期,一方面加紧建立企业内部的合规体系,真正建立现代化的企业治理体系,避免自己的企业暴露在风险之中。另外一方面,要紧抓法治背后提供的红利,比如说科技创新、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等,利用有利的政策机会,抓紧把自己的企业做强、做大,提高自身竞争力,这才是法律的本意,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要点。
评论 1
阿里流斯 2025-05-09 发表于四川
关乎民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