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隧道建设者张睿:见证蜀道发展 集体力量不可忽视|这十年,我的获得感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10-01 14:59 152644



“在这面大屏幕上,我们可以实时观看几百公里之外的工程建设现场,分析项目实时进程。”9月21日,在四川川交路桥有限责任公司大楼里,张睿正与他的同事探讨着沿江高速宁会隧道的掘进速度。“为什么人工钻孔进度超时了?”点开“人工钻孔”模版,进度、问题一目了然,远在几百公里之外,专家也能对症下药,进行研讨。

张睿是一名正高级工程师,四川川交路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川交隧道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作为隧道建设者,他见证了四川交通建设的变化。多年来,他参与建设了国内最长高原隧道、四川第一长的公路隧道、世界第一埋深峨汉高速大峡谷隧道......

在多山的四川,像张睿这样的筑隧者用头脑和双手让大山连通,在崇山峻岭、江河沟谷间铸就一项项工程奇迹。

一面智慧大屏

让工程进度一览无余

9月21日下午,张睿和他的同事正面对智慧大屏,讨论沿江高速隧道的施工进度。这块大屏上类目众多、数据清晰,分板块展示着隧道工程的工序和实时进度。它是川交隧道公司近年建成的“智慧公路建设平台”。近年来,技术的进步让智慧交通得到发展,从智慧平台的建设中就能管窥一豹。

张睿说,2013年左右,在米仓山隧道建设施工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对于数字化管理的迫切需求。“米仓山隧道是独头掘进工程,站在洞口,我们很难了解‘掌子面’在做什么?”张睿解释,掌子面即是隧道施工的工作面。对于建设者来说,掌子面的工作进程非常重要。那时,每一天,每个人都会询问掌子面的施工进度。

“老是这样肯定不行,工作面的信息难以回传非常影响工作效率。”张睿说,那时,他们的团队就开始研究,如何把施工信息制作成一个类似”航班时刻表“的一览表,让隧道施工进程可视化,更为一目了然。

张睿介绍,如今,这个平台以隧道、桥梁、路基、路面为四大主要板块,进度、安全、质量为三个基本维度,将海量碎片化的隧道施工数据及时进行采集、筛选、分析,并最终归纳、挖掘出需要的信息,可以追溯隧道施工时间,便于远程掌握进度、提高效率。

翻雪山不再难

打通国内最长的高原隧道

隧道工程,看上去没有大桥那样宏伟壮丽,也不像公路那样蜿蜒磅礴,它低调的穿越群山,将大山两头的距离拉拢。张睿曾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参与了当时国内最长的高原隧道——巴朗山隧道的建设。

巴朗山隧道在海拔3800余米的高原上,位于阿坝州南部小金、汶川、宝兴三县交界处。从前,翻越巴郎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到了冬季,巴郎山极致气温,路面存在结冰、堆雪等情况,常常堵车、封路,极大的限制了当地交通,威胁人们的出行安全。

张睿回忆,修建巴朗山隧道时,项目驻地就设立在隧道建设现场不远处一个名为“黄草坪”的地方。那是当地居民放牧的牧场中间,非常宽阔。那时,常常会有附近的居民,特别是周边做生意的民宿老板,天天都来关心隧道修建的进度:“什么时候通车哦?”

经过4年多时间的施工建设,2015年,巴朗山隧道终于贯通,这条原本需要翻山的路,现在只需20分钟即可穿越。当地居民的出行再也不被困扰,隧道为当地旅游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巴朗山隧道成功贯通的那一刻仍令张睿记忆犹新,那种喜悦溢于言表。“非常激动,这意味着当时国内最长的高原隧道被打通,从成都到四姑娘山的路程将缩短2小时,周边生活的居民出行效率大大改善。”

巴朗山隧道

参建米仓山隧道

为建设难点“开处方”

在张睿看来,修建隧道就好比医生看病,都要针对疑难杂症对症下药。筑隧者需要用不同的解决方案,开出合适的“处方”。

2015年至2018年,在参与米仓山隧道的建设过程中,张睿以及整个米仓山隧道团队作为“医生”,共同解决了大量前所未见的问题。米仓山隧道是四川第一、国内第二、亚洲第三长的公路隧道,全长13.8公里。隧道的建成,实现从四川巴中到陕西汉中只需 90分钟左右车程,是一条重要的北向出川通道。

由于地势地貌复杂,在其建设过程中,他们面临着长距离独头掘进、岩爆段施工处置、长距离独头掘进施工通风及硫化氢处置、深大通风竖井建造等关键技术问题。

“很多问题都是前所未有的。”张睿举例说,比如,针对深大通风竖井的建造的问题。当时,蜀道集团组织了建设团队前往交通行业的其他单位、煤矿行业、石油行业等有关单位学习借鉴,又组织专家反复论证,最后确定了方案,修建了直径9米多,深度460余米的竖井,成功解决了施工现场、隧道使用的通风问题。这项筑造技术也填补了行业空白,被行业规范所采用。

米仓山隧道建成后,张睿和其他几名同事将米仓山隧道的多种创新经验集结成册,为同行共享。“我们遇到问题首先也是看前人的经验,再想办法。大家的经验共享,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十年见证蜀道发展

集体力量不可忽视

24岁入行,如今40岁,张睿与四川隧道建设共同经历着成长。作为四川交通事业的建设者,张睿见证了隧道建设取得了翻天覆地,焕然一新的变化。

如今,四川高速公路建设中隧道比重大幅增加,有的隧道比甚至达到80%,这在10年前难以想象。从前,让筑隧者感到为难的“10公里”长大隧道,现在在四川隧道建设中也变得更加普遍。这十年间,交通建设和隧道建设促使四川形成承东启西、通南彻北的交通格局,为西部高质量发展灌注力量。

“我们赶上了时代的浪潮。”在张睿看来,四川隧道的发展,集体的力量不可忽视。“四川隧道凝聚着所有川隧人的心血。”张睿说。

未来,他将继续带领团队,积极布局,期待建设品质更高、更安全的隧道,并且,进一步发挥智慧隧道在贯通综合立体交通网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 陈光旭 摄影报道

评论 2

  • 白雀寺村第一书记 2022-10-03

    发展创新

  • f大英县河边镇m2075842 2022-10-02

    见证蜀道发展,集体力量不可忽视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