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周家夷
日常生活中,关于“喝汤”很多人都存在误解——许多人坚信“汤浓缩了食材的精华”“喝汤比吃肉更营养”,生病了要喝汤、产后要喝汤、术后要喝汤……更甚者认为“喝汤能治病”。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肾病内科主治医师杜永晶提醒,其实汤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有营养。
误区1
汤的营养价值远高于食材本身?
许多人认为,食材经过长时间炖煮后,营养物质会大量溶解到汤中,因此“汤比肉更补”,但事实恰恰相反。以最常见的鸡汤、骨头汤为例:肉中的蛋白质分子量较大,仅有极少量(约1-2%)能溶于汤中。一碗鸡汤的蛋白质含量通常不足1克,而吃掉一块鸡肉却能补充20克以上优质蛋白。骨头中的钙以羟基磷灰石形式存在,几乎不溶于水;铁元素主要存在于血红蛋白中,同样难以通过炖煮释放。
同时,汤中溶解最多的是脂肪、嘌呤和钠盐。长期喝浓汤可能导致高尿酸血症、肥胖,甚至诱发痛风或加重肾脏负担。
所以,汤的营养密度远低于食材本身,喝汤更像是“喝调味水”,而非“补营养”。
误区2
“喝汤养生”适合所有人?
许多患者每天喝汤是为了“养胃”“补肾”或“增强免疫力”。但从临床角度看,汤的某些特性可能对健康有害。
为追求鲜味,汤中常加入大量盐或调味料。一碗汤的钠含量可能高达800-1000mg(接近每日推荐摄入量的一半),长期饮用会增加高血压、水肿风险,尤其不利于肾病患者控制血压和电解质。荷肉类和骨头中的磷在炖煮时会部分溶出。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高磷血症可能加速肾衰竭,并诱发心血管并发症。
慢性肾脏病患者常需严格限水,而喝汤会额外增加液体摄入量,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
误区3
“药膳汤”能治病?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药膳汤备受推崇。但需注意,部分中药材(如含马兜铃酸成分的关木通)具有肾毒性,盲目煲汤可能造成急性肾损伤甚至尿毒症。蔬菜、菌菇类汤中钾含量较高,肾功能不全患者饮用后可能引发高钾血症,导致心律失常。
科学喝汤的四个建议
1.食材>汤
优先吃汤中的固体食材(肉、蔬菜),而非只喝汤。
2.控盐、控油
煲汤时少放盐,饮用前撇去浮油,或用冬瓜、海带等天然食材提鲜。
3.特殊人群慎喝
高尿酸、高血压、慢性肾病患者应避免浓肉汤、老火汤;水肿或透析患者需严格计算汤的摄入量。
4.喝汤≠补水
汤不能替代白开水,更不建议用汤送服药物(可能影响药效)。
杜永晶医生提醒,汤的“营养光环”更多是心理安慰和味觉享受,而非科学事实。对于健康人群,偶尔喝汤无伤大雅;但对于慢性病患者(尤其是肾脏病患者),盲目推崇喝汤可能适得其反。均衡饮食、理性对待传统饮食观念,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
评论 1
凌风聊球 2025-06-25 发表于四川
喝汤补的是心理,不是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