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在纸张面世之前,中国人利用竹简与木牍作为书写载体,诉说着不同的故事。其中有边塞狼烟四起,有驿使马蹄疾驰,有家书堪抵万金……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文字载体,竹木简牍记载了两千多年前古人的书信往来、政治外交、商贸军事以及书法艺术。在我国西北地区,戈壁干燥的环境有利于汉简的保存,人烟稀少也使这些珍宝免遭破坏。而且,西北地区是秦皇汉武建立过文治武功的地方,又是丝绸之路和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也正因此,甘肃省作为简牍大省,截至2020年年底共有8万多枚简牍出土,其中又以汉简为最,总量有7万多枚,占全国出土汉简总数的80%以上。这些简牍堪称我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也是古丝绸之路开拓兴盛的实物佐证,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这些“简牍”除了在博物馆陈列或者在专业人士的研究视野里,还正以出版的方式被大众读者了解。近日,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策划推出“‘简’述中国丛书”,先期推出两本《文书皇皇——简牍中的诏令文书》《行役戍备——河西汉塞的日常生活》,后续将陆续推出丛书中的《长毋相忘——一封来自汉塞边关的家书》《三尺律令——河西汉塞的司法生活》等。该丛书由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担任总主编,旨在深入挖掘简牍的内涵,以简明通俗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大众打开一扇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文书皇皇——简牍中的诏令文书》
《文书皇皇——简牍中的诏令文书》:
再现秦汉时期官方文书写作特点
历史的细节最动人。《文书皇皇——简牍中的诏令文书》从简牍涉及内容的细处着眼,分生态保护、任免升迁、民风民俗、禁止之事、乘守边塞、官司纠纷、宦海浮沉、地湾往事、出入金关共九个板块,介绍其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名物知识,如应书、除补、腊祭、四时禁、方相氏、铸私钱、塞天田、守御器,以及秦汉时期的军功封赏、官员升迁途径、吏卒请假程序等,多角度、全方位再现了秦汉时期的官方文书写作特点和该时期的历史风貌。对读者了解秦汉时期的边塞生活、边疆制度、人情往来有积极作用,对传承简牍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意义,是让文物走出博物馆、让大众了解文物内涵和价值的新方式。
《文书皇皇——简牍中的诏令文书》
《行役戍备——河西汉塞的日常生活》:
记录边塞吏卒的屯戍日常生活
从简牍涉及内容的细处着眼,分汉塞边关的生活日常、汉简里的岁时节庆、汉塞边关的文化教育、边塞的军事生活、汉简里的人间四味5个板块,介绍其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名物知识,如帛鱼、刚卯、渔网、出火具、蹴鞠、竹笛、社祭、秋射等,并通过递送文书、屯戍劳作、衣食住行、往来书信、候望烽火、编织衣鞋、砍伐茭草、畜牧马牛、秋射考核、社祭腊祭、精神信仰、文化学习、汉塞月令等方面相关简牍的延伸解读,翔实地记录了当时边塞吏卒的屯戍日常生活,多角度、全方位再现了秦汉时期的历史风貌。对读者了解秦汉时期的边塞生活、屯戍日常、饮食风物、文化教育、岁时节庆、人情往来等有积极作用,对传承简牍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意义,是让文物走出博物馆、让大众了解文物内涵和价值的新方式。
《行役戍备——河西汉塞的日常生活》
《行役戍备——河西汉塞的日常生活》
这两本书均由甘肃简牍博物馆编,其主要职责是对馆藏简牍等文物的收藏保管、保护修复、整理研究和展示利用及其他相关工作。这家博物馆共收藏文物50129件(组),包括秦、汉、魏晋简牍4万多枚以及与简牍相伴出土的其他相关文物。其中一级文物1679件(组),二级文物3160件(组),三级文物27096件(组),是甘肃省藏品总数仅次于甘肃省博物馆、珍贵文物数量最多的博物馆。馆藏文物主要包括天水放马滩秦简、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敦煌马圈湾汉简、悬泉汉简和临泽晋简,以及纸张、纺织品、木器、漆器、铁器、骨器等大量文物,是古丝绸之路你来我往、万千故事的日常书写和见证。
(金朝玉对本文亦有贡献)
评论 1
fm80e51c 2023-09-28 发表于四川
丝路之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