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乌鲁木齐 摄影报道
尽管苏东坡一生都未来过新疆,但在他去世924年之后,川剧《梦回东坡》带着东坡精神,来到距离三苏祠2800多公里外的乌鲁木齐,这也是首个来新疆演出的川剧大幕戏。
演出照
2025年7月9日晚9时,乌鲁木齐大剧院内锣鼓铿锵。随着灯光渐起,一身白色戏服里衣的雷云走上台前,在“打杂师”张浩的帮助下,穿上青纱外衣,戴上白三(白色的三绺胡子)。转身后,“苏东坡”正式跟观众见面。
作为乌鲁木齐第三届“丝路戏韵 亮相天山”戏曲艺术周演出剧目,四川省川剧院精心呈现的川剧《梦回东坡》舞台上,诙谐的四川方言、风趣的川味俚语与川剧“帮、打、唱”艺术手法交织,让现场观众亲身体验到了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苏东坡的豁达人生。
演出照
120箱道具
撑起舞台美学
川剧《梦回东坡》由四川省文联主席、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担任艺术总监,杨椽编剧、查丽芳导演、李天鑫作曲、叶建担任舞美总设计、潘健华担任服装指导,雷云、刘咏涵等主演,以散文化的戏剧结构和打破时空线索的讲述方式,通过惠州造桥、黄州悟道、修建学堂、壮赋赤壁、儋州化民等章节,塑造出乐观鲜活的苏东坡形象。
不同于传统戏曲“一桌二椅”的简约,《梦回东坡》的舞台兼具古典与现当代审美。如“众建雪堂”一幕中,红色门框的灵动设计融合话剧新意,虚实相生的呈现手法鲜活刻画东坡性格。
演出照
这份精致背后,是幕后团队的默默付出。时间回到演出前3小时,省川剧院舞美团团长任高龙正携手团队一起检查台上舞美布置、与灯光配合情况。舞台一侧,120个空道具箱摆放整齐。“道具箱子主要装服装、道具、软景、灯光、音响器材等精细物件,比较大件的或者形状不太规则的,虽不用装箱,但也需要精心布置。因为这些东西淋不得雨,都得用箱子装起保护起来。”
每次演出,任高龙及舞美团都会提前两三天和道具一起抵达剧场现场。“《梦回东坡》的舞美道具算是比较简单的,需要用两辆9.6米长、3米宽、高5米的大货车运输,总重五六吨。”卸车、装台、调试……最短也需要十三四个小时,熬夜装台更是家常便饭。
舞美团团长任高龙检查设备
任高龙用“螺丝钉”道出幕后团队的初心,从120余个道具箱的清点搬运,到数千个零件的组装调试,哪怕是一颗螺丝的位置,都关乎演出效果。“你看吊杆上所有的灯,都是我们一个个安装上去的。”任高龙手里有个老搭档——小电筒(激光指示器),哪里装歪了、高了、矮了,灯一指,立马调整。“我觉得东坡精神跟我们干这个工作一个道理,不管什么样的剧场环境,比如调度不过来,装台时间压缩,需要通宵熬夜等等,都要像苏东坡一样,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干,就要干好。”
40个声音通道
护航听觉之美
舞台正前方观众席最后一排,省川剧院一级音响师江一铁手指翻飞。他一边专注演出,一边紧盯调音台,手指在各按钮间灵活移动,确保每一段唱词、每一声锣鼓都精准传递给观众。
“这个调音台是2016年换的,到现在第十年了。得两个人才能抬得动。”作为伴随《梦回东坡》走过50余场演出的“声音守护者”,江一铁与这位“老伙计”一起感受着苏东坡的乐观与豁达,也见证着川剧艺术的传承。“我们很多剧目都经过这个台子,《草鞋县令》《变脸》《梦回东坡》以及一些传统经典剧目、折子戏等,它都‘听’过。”
音响师江一铁在调音
江一铁透露,为了带给观众完美的听觉效果,《梦回东坡》调音台线路涉及40多个通道,涵盖演员收音、乐队伴奏、帮腔等多个声部。“对戏曲来说算复杂的。”江一铁解释,“乐队有20多位成员,加上舞台上的多个角色同时发声,得精准平衡每个声部的音量,才能让观众听清细节。”
每次巡演,江一铁和团队至少要提前一天到场调试设备,以确保各通道线路万无一失。“音响师必须熟悉剧情,这是基本功。”他对剧情的熟悉程度堪称“活剧本”——“锣鼓点到哪儿,哪个角色该突出音量,早就刻在脑子里了。”而把每一个音调试到位,让观众听清川剧的韵味,是他身为音响师的使命。
1347行台词
字幕也有“翻译家”
视线再次回到舞台侧方,一个不被观众注意却至关重要的岗位——字幕师曾黎。2个小时的演出,她全程坐在电脑前紧盯屏幕,手指随剧情发展而精准操作,让每一句唱词、每一段念白都恰到好处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听得清、听得懂这场川味儿十足的艺术盛宴。
字幕曾黎
封面新闻记者特意数了数屏幕上的句行数字,从开场到落幕的“谢谢观看”,1347行,藏着对剧情、对演员的绝对熟悉。“演员唱到哪里,字幕就得跟到哪里。”曾黎说,想做到分秒不差,就得精确卡准每个演员的“气口”——既要在唱词起时及时弹出,又要在音乐间隙悄然隐去,让观众既能看懂剧情,又能沉浸式欣赏川剧的韵律之美。
为了达到这种“无缝衔接”,她从排练阶段就全程跟进,熟悉每个演员的节奏、乐队的旋律起伏。“每个剧场的布局不同,观众视角也有差异,每次演出前都要提前试放,确保字幕位置、大小让观众看得舒服。”即便已伴随剧目走过数十场,她仍不敢有丝毫懈怠,“演员的状态可能有细微变化,乐队的节奏也会有调整,必须全程高度集中。”
为了达到这种“高度集中”,演出前半小时不进水,是曾黎给自己定的“铁律”。“川剧是综合的艺术,演员、舞美、灯光、音控、乐队、帮腔,等等,缺一不可。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到极致,整个戏才会出彩。”每当剧终字幕打出“谢谢观看”,曾黎总会站起身,和观众一起为演员鼓掌。“这掌声里,也有我们幕后人员的一份。”
10秒换好一套服装
专业与坚守点亮戏曲之光
演出前一个半小时,一级化妆师陈丽娟正专注地为苏东坡的扮演者雷云上妆。从打底、勾轮廓到定妆、细描,一套妆容需耗时近一个小时。“川剧的底色和底红要一层一层叠上去,不是一次性涂厚。”简单的步骤,是她30年如一日的匠心——既要贴近人形象,又要彰显川剧美学。
化妆师陈丽娟为演员雷云上妆
除了妆容,“苏东坡”的一袭袭长衫,也勾勒出人物的时代特征。“这部戏里,苏东坡的服装就有八套。”服装师张静指着后台的服装架向封面新闻记者介绍,每套衣服都有特定的应用场景,暗藏着人物心境的变化。“整个剧组服装有五十多套,几百件。”不同于传统戏曲服装的繁复,《梦回东坡》的服装进行了相应改良:“古代的腰封、绦子是分开的,现在为了方便演员换装,我们把它们整合到一起,既保留古韵,又兼顾舞台实用性。”
服装师张静在后台为演员李乔松整理服装
“最快十秒就得换好一套衣服。”张静坦言,服装师的核心任务之一,是精准把控换装节奏。她要熟记每一场的“马口”——即演员上下台换装的时间节点,以及对应的服装次序,“上马门、下马门的位置,哪场换礼衣,哪场加坎肩,都得非常熟悉,不能出一点错。”演出前,张静也会仔细熨烫每套衣服,确保服装“挺括”。
“半台锣鼓,半台戏。”演出前一小时,乐池内,司鼓宋涛带领年轻乐手进行最后的排练、磨合。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除了专注手中鼓点,他还时常以手势传递信息,指挥何时停、何时起,“我们的作曲李天鑫老师在音乐设计上特别讲究‘雅致’,就连我们打击乐,也得在音量、音色上反复琢磨,才能贴合苏东坡千古大文豪的气质。”
司鼓宋涛
演出照
坚韧不拔、百折不挠
台前幕后也有东坡精神
采访中,几位工作人员一直在强调“川剧是综合艺术”,乐队、灯光、舞美、演员等必须通力配合,才能呈现完美的舞台。这种“完美”,是每一次演出前排练的精益求精。四川省川剧院推广运营总监白中华解释:“每个剧场的大小、舞台配置都有差异,排练走台能让演员精准把握时间节点、音乐节奏等,确保将完美的状态呈现给观众。”
“一台戏的成功,靠的是所有人的‘拧成一股绳’。”《梦回东坡》艺术总监、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陈智林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戏比天大”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需要“说到做到”的行动力。“你树立了目标,自己先做到,大家自然跟着学。敷衍别人的人,最终会被团队抛弃。”这种理念渗透在每个环节:灯光、舞美、音乐、音响、字幕、妆容、服装、表演,哪怕有一颗“螺丝钉”出问题,都可能影响整体效果。“所以我们每次演出后都会总结,让每个人明白自己的责任与价值。”
在巡演的过程中,大家对苏东坡精神的理解也更加透彻。“苏东坡身上凝聚着川人独有的气质——坚韧不拔的信念、百折不挠的韧性。苏东坡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始终以乐观、豁达面对世界的态度,正是四川人精神特质呈现,也是我们想通过《梦回东坡》传递的精神。”
在陈智林看来:“苏东坡是世界级的文化IP,他的豁达、包容能跨越时间与地域的局限。”他希望观众可以通过《梦回东坡》,在笑声与感动的交织中,感受“命运共同体”的温暖,用川剧艺术传递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我们相信,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穿越时空,让人的心更近。”
(演出照据四川省川剧院)
评论 1
岄0 2025-07-10 发表于四川
文章说道具箱简单其实不然,120个箱子装那么多东西,运输调试耗时又费力,哪能算简单,幕后工作远比想象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