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11月17日,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国产大飞机C919稳稳降落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西跑道。C919大飞机的客舱核心控制系统、信息系统、机载娱乐系统等都是“成都造”。
在通威太阳能金堂基地的无尘车间里,数百台智能小车来回穿梭,一片片灰色硅片经过制绒、刻蚀、镀膜等工序,成为深蓝色的电池片,在这里一分钟能生产太阳能电池片1.46万片。
在刚刚结束的珠海航展上,纵横股份、腾盾科创等成都企业,携带旗下多款无人机吸引无数关注的目光。
从浩瀚星辰到深海远洋,在“大国重器”中看到“成都造”已成常态。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而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工业文明的每一次演进都助推了时代的跃迁,每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崛起,都有一批制造强企的支撑。
进入新发展阶段,成都迎来了制造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成都,如何回应新机遇?
11月18日,成都市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大会,大会以视频会议的形式,从主会场开至各区(市)县,5900余名深耕成都市场的企业家、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会。大会提出,将以“1+1+6”政策体系部署加快建设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奏响成都制造的奋进强音。
西门子成都工厂生产车间
把脉
优势基础在哪?
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居全国第8
“制造强国是国家战略,这个战略的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要有若干个制造业集中的城市率先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成都的制造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予了成都更多的使命。成都有基础、有能力、有机遇、有决心,我衷心期望成都勇当制造强国排头兵,加快建设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11月18日,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朱森第在会上以视频交流的方式为成都“把脉”。
数据显示,2021年成都工业总产值1.7万亿元,工业增加值4842亿元,近十年年均增速7.4%,居全国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第4,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位于全国前列,获评“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等殊荣。一代又一代工业人的不懈努力,汇聚起成都工业发展的磅礴力量。
“成都目前经济总量达2万亿,常住人口超过2100万,但距离先进制造的目标还有很大空间,这既需要量的积累又需要质的提升。经过多年培育发展,成都具备制造强市建设的良好基础。”戴德梁行华西区策略发展顾问部主管董事魏晓龙表示,成都有先天的“制造基因”, 制造动能澎湃。今年以来,成都制造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实现突破。
魏晓龙梳理解读,成都已构建起涵盖38个大类(全国共41个)、184个小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居全国第8,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从产业发展基础看,已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和航空航天、高端软件等8个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成为国家高技术产业重要基地,轨道交通装备、生物医药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软件和信息服务、高端能源装备、电子信息先后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从科技创新资源看,拥有65所高校(其中“双一流”高校8所、居全国城市第4)、3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和21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近3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80项(居副省级城市第5),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9952家和8153家(均居副省级城市第5)。此外,成都在要素成本、物流成本、人才用量和制造业用工成本上,都有良好优势。
“看清优势的同时,也要研判一些现实短板。”魏晓龙指出 ,目前成都的先进制造实力不强,占据价值链高端的核心制造环节偏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瞻谋划有待加强;产业发展生态有待优化,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业基金、领军人才的聚合共生效应还不够明显。因此要深入分析、系统研判,全力锻长板、补短板、扬优势、固根本,乘势而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通威太阳能(金堂)有限公司
方向
打造成都智造城市名片
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封面新闻记者从大会上获悉,成都市将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进“三个做优做强”“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和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不断提升产业能级,加快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将坚持产业建圈强链,构建高能级产业集群。实施产业集群培育行动,突出发展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积极发展都市工业,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轨道交通、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优势产业,锻长板、补短板、提能力,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良好的产业生态土壤,滋养成都创造、成都质量、成都品牌不断生长。
将坚持技术创新引领,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实施创新驱动行动,开展光电技术、航空动力、生命健康、先进能源等关键领域原始创新,策源产业发展。鼓励企业领建新型研发机构,组织“揭榜挂帅”,推动高端芯片、航空装备、重大新药、基础材料等领域攻关突破。支持集群协同创新,完善政产学研用投深度协同创新模式,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就地就近产品化、产业化,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将坚持专精特新发展,推进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培育发展产业链领航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支持冲榜稳榜各类“500强”。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打造更多“隐形冠军”,增强企业根植性和竞争力。实施成都智造品牌培育行动计划,构建起以名企、名品、名家等为核心的品牌矩阵,打造成都智造城市名片。
将坚持体制机制创新,营造更加稳定公平可及的营商环境。创新要素供给,扩大对外开放,让成都的市场规模优势、创新资源优势、口岸物流优势、绿色能源优势,更好地惠及产业发展。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强化精准服务,深化“政策找企业”服务,提升政策到达率、可及性和感受度。

企业代表谈制造强市新机遇:
成都制造主动地适应经济新常态
在成都市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大会上,新希望集团、通威集团、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西门子成都数字化工厂、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代表围绕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市进行发言。
新希望集团:
将带动更多上下游的优秀企业聚集成都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谈到,新希望集团在成都诞生,历经40年的发展,见证了成都的腾飞和崛起。未来,新希望集团将带动更多上下游的优秀企业聚集成都,与这座充满希望和梦想的城市,同发展、共繁荣。
通威集团:
抢抓“双碳”机遇助力成都建设千亿光伏产业集群
通威集团党委书记、通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CEO谢毅表示,成都绿色低碳产业前景广阔,坚定了通威扎根成都、发展新能源的信心决心。作为成都绿色低碳产业“链主”企业,通威积极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公司形成了完整的光伏新能源产业链条,正积极谋划建设30GW高效光伏组件制造基地,建成后可新增产值500亿元;通威太阳能本地配套企业达290家,省内光伏产业整体布局日趋完善;构建了“高新管理运营总部+双流、金堂研发生产基地”的光伏产业布局,积极参与“成眉乐光伏产业经济走廊”建设。
该集团以技术合作、参股参投、产业带动等方式,吸引了一大批重点企业和链属企业来蓉投资,共同打造成都千亿光伏产业集群。通威太阳能与天合光能联合投资的通合新能源公司已落户成都并实现量产。
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助力打造西部轨道交通最强集群
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斌谈到,中车成都公司的发展之路,是成都建圈强链的最佳实践成果,中车成都公司将接续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产业体系,助力打造西部轨道交通最强集群。
西门子成都:
数字赋能 逐渐迈向“智能工厂”
西门子成都董事长兼总经理李永利表示,自2011年在成都设立全球第二家数字化工厂、第三大工业自动化产品研发中心以来,西门子集团与成都发展共荣共赢。
凭借突出的工厂数字化水平,西门子成都于2018年被评为全球首批灯塔工厂,亩均产值和亩均税收连续多年居高新区前列,同时满产耗电量仅为2600千瓦/小时。通过数字化转型,西门子成都已逐渐迈向“智能工厂”,未来五年有机会成为西门子数字化工业集团全球最大的运营工厂。针对数字化转型,李永利建议,制造企业能力提升关键在于赋能蓝领员工能力成长。企业应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就业岗位,通过学习数字化工具,培养操作机器人的新型蓝领,成倍提升生产效率。数字化时代制造企业需要更加关注自主创新。数字化技术给制造业赋予了新的创新机会,企业能够从小项目入手,慢慢进入自主创新阶段,获得可持续竞争力。
京东方科技集团:
共建新型显示产业生态圈
京东方科技集团副总裁秦向东表示,成都京东方作为显示产业的链主企业,将推动合作伙伴来成都共建新型显示产业生态圈,共同推动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卡诺普:
锚定“中国机器人先锋”目标抢占新赛道
卡诺普董事长李良军介绍,公司成立于2012年,已逐步发展为成套电气方案及智能机器人供应商,在控制器领域占据了国产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公司拥有专职研发人员160余人,占员工总数的44.4%;年均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12%以上,专利成果年均增长率超80%;通过与高校开展“产学研用”,全面掌握电气系统的核心技术,解决了机器人的“卡脖子”难题。
李良军表示,“专精特新”是中小企业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提能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是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占有地位、形成优势的关键支撑,也是中小企业发挥自身特色、融入制造强国战略,实现社会价值的现实需要。建设制造强市,卡诺普将锚定成为“中国机器人先锋”的目标,努力推动专业化产品服务、精细化企业管理、特色化产业发展、新颖化自主创新与建圈强链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自身规模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建圈强链
成都这两个区围绕链主做文章
成都如何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优势特色鲜明的制造强市?在大会上,成都高新区、新都区围绕大会主题作交流发言。
新都区:
聚焦主导产业 助力航空科技自立自强
11月17日下午,国产大飞机C919首次造访成都,吸引了众多关注。值得一提的是,C919的机头部分在新都区生产。如今,以成都航空产业园为依托,新都区航空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产业建圈强链中,新都区注重“链主聚链属,主链拓辅链”。依托链主企业成飞,新都区做强航空整机产业链,集聚长之琳、永峰科技等42个优质项目,机加和钣金区18家企业投产,装配、工装区和成飞热表处理中心年内投用,航空产业园年内实现全功能运营。联合成发、涡轮院做强航空发动机产业链,集聚黎明机电、大金航太等9家配套企业,首台套反推/短舱产品即将下线,投资50亿元的科能燃机项目即将开工;推进厂所联动、企地联动、科资联动,共建第五代发动机“快反”中心,力争首台新品明年下线。
高新区:
聚焦链主引育 推动本土企业能级跃升
作为成都制造业主阵地之一,成都高新区已拥有产值上千亿元的工业企业3家、百亿级企业6家,制造业上市企业2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家。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推进制造业“建圈强链”中,聚焦链主引育是关键。
聚焦“龙头升链主”,引聚上下游企业。以京东方为中心,高新区聚集出光兴产等新型显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43家。同时,聚焦“潜力股变生力军”,推动本土企业能级跃升,加速极米科技、迈克生物等一批具备链主潜质成长为产业新赛道的生力军。
不仅如此,高新区还聚焦“新锐部队”培育,打造本土高质量企业集群。迭代优化产业培育和企业服务政策体系,重点加强上市企业培育,鼓励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高新区已培育上市储备企业160余家,“新锐部队”正迅速成形。
评论 1
fm2153138 2022-11-22
大国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