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熊猫村的24年 | 第23次看见初心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11-08 10:06 62426

24年前,还是学生的我第一次走进了被称为“熊猫村”的四川省雅安市硗碛藏族乡。当我按下手中快门时,没有想到,我把摄影这个爱好选成了职业,更没有想到,我和硗碛的缘分会持续那么久,至今仍在绵延。

24年里,我用100多次往返、7万张影像,定格这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记录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生态之美。这些作品,也见证了我的成长:从业20年来,我从一个新闻门外汉,逐渐长成了一个首批徒步进入震后汶川、参与诸多重大事件的摄影记者。

正在硗碛采访的杨涛

时光和影像,改变了我,也改变了硗碛的农家姑娘能卡曼。2003年,高中毕业的能卡曼回乡务农。我在采访中发现这个腼腆的小姑娘对我手中的相机很感兴趣,于是我送给她一部相机,并手把手带她走进影像世界的大门。能卡曼的镜头里,记录下了乡间偶遇的小动物、云海翻腾的夹金山、欢快活泼的锅庄舞、夏夜里的满天星空……每次拍摄完,她都会激动地和我分享,请我给她提意见。她还带着自己拍摄剪辑的纪录片走进了影展和艺术节,也让硗碛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就是通过这样一扇扇和外界联通的“窗”,慢慢地,硗碛人也在发生着变化:他们把保护大熊猫写进了村规民约,减少了上万头牦牛养殖。曾被视为财富象征的牦牛变少了,但能卡曼和她的姐妹们把牛毛做成文创产品,收入反而增加了。

这些年,我们对大熊猫的关注和报道从未中断。从陈能文前辈骑着自行车去卧龙采访的时代,到我对“熊猫村”的持续关注,再到媒体融合的当下,“95”后记者已经完成了200多场大熊猫直播,一代代记者,在更加丰富的新闻呈现中,薪火相传。如今,中国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已从“濒危”降为“易危”。作为记者,我何其有幸,见证并记录了这一过程。

我们捡起的是一个个故事,串联起,就是一个只见青绿、生机勃勃的美好时代。万物生灵,美美与共。记录美丽中国,我们一直在路上。

封面新闻记者杨涛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