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一部《火锅英雄》,火得意料之中。有看客称,光是火锅二字,就预染了酣畅淋漓,引人入胜。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材投入沸水时,发出“咕咚”声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拥趸者众。封面新闻推出“火锅”专题,讲述因人而异的火锅故事。
火锅,短短两个字,道尽长短。
“火锅奇侠”聂赣如说,有火有锅,围桌煮食,即为火锅。以锅而言,岁月的长河中,陶钵、铜鼎、砂锅、铁锅……材质不一,本质相同,一锅煮尽千百味。
古董羹
缘来“咕咚”一声
早在一万多年前,古人发明陶器后,用陶盆、陶钵来煮食物吃。慢慢地,炊具有了分工,蒸食物的叫“甑”,煮食物的则叫“鼎”。
(图说:青铜火锅)
聂赣如说,古人用陶鼎做器皿,上层煮食,下层烧火。
古书记载,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击钟列鼎”而食。也就是众人围鼎,一股脑的把各类肉丢进鼎内,用滚汤烫熟食物,当食材遇上沸水那一瞬间,发出“咕咚”一声,所以原始的火锅,又叫做“古董羹”。
五熟釜
古代版鸳鸯锅
众人围鼎,阵仗大,吃起来也不方便。古代的吃货们,自然要想办法。
(图说:聂赣如收藏的锅)
西周时代,陶制鼎有了改良,逐渐出现了仅供几人或单人使用的小鼎,又称“鼎鼎”。
小鼎置于食案之上,把热汤灌入鼎内,再投入肉食或其他食材,鼎下的炭火温热,可以保证主人随取随食。“并不是人人都有权利,来使用小鼎煮食,奴隶阶层只能服侍达官贵人,自己无法享用。”聂赣如说道。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将鼎鼎改良,在其中嵌入几道隔板,每格加入不同汤料,称之为“五熟釜”,和现有的鸳鸯锅有异曲同工之妙,被视为原型。
有名堂
火锅也讲“身份”
西周时代的人,还发明了铜和铁。
铜铁的出现,掀起了器皿时代的革命。从那以后,人们更乐于用轻便的铜锅和铁锅来作为器皿,原始炊具“鼎”,更多被赋予权力寓意。
聂赣如说,历史的长流中,人们曾耗费巨大的精力,去铸造不同材质的火锅。他创建的火锅博物馆,收集了上百种火锅。
上起周朝,下至现代。
有西周奴隶主单独享用的青铜方鼎火锅,宋代瓜瓣兽耳铸铜火锅,明代四寿字铸铁火锅,清朝乾隆皇帝举行千叟宴的纯银火锅,民国八角型白铜火锅,还有西藏墨脱石火锅,佛家素食用的香炉火锅,景泰蓝火锅,小巧玲珑的掌中宝火锅……
为何这些不平凡的锅会出现?
他的解释是:锅,好像从某个时刻开始,已经不是器皿那么简单。古时候的人们,喜爱用高规格制作的容器,来显示身份的尊贵。
讲故事
小偷不识“好锅”
作为一枚“锅痴”,聂赣如的爱好,就是淘锅。
“有次,听说内蒙古有口好锅,马上‘打飞的’过去,买到了一口纯银火锅。”这口纯银火锅,背后还藏着故事,他说,乾隆皇帝举行千叟宴,造了近2000个火锅,这口锅是其中之一,锅底有“乾隆年制”的字样。“这些火锅是‘宫廷用’,大部分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很少流落到民间。”
他的镇馆之宝,当属唐三彩火锅。
唐三彩火锅价值上百万,是2006年,他从川西民间仅花了180元购得。经专家鉴定,这个陶瓷火锅器皿为唐晚期三彩,在以人和动物造型居多的唐三彩中,这种生活器皿唐三彩,类型实属罕见,收藏和经济价值都非常高。
曾经,因为媒体报道,垂涎的毛贼,在半夜撬开博物馆的铁锁,盗走了几个金锅银锅,虽然窃贼不识货,没有偷走青铜火锅和唐三彩火锅,仍让他心疼了很久。
编辑:萌鹿 瑶哥 陈羽啸
摄影:陈羽啸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