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推广9660万亩 他让全国大豆“逆袭”扩面增产丨我是党代表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9-26 22:43 110828

人物名片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杨文钰,22年坚持农业科技创新,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两度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在全国得以广泛推广,为护卫国家粮油安全、振兴大豆产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技术还一路走向国际,在巴基斯坦等国家广受赞誉,为解决世界粮油问题提供了中国思路。

封面新闻记者 何方迪

一亩玉米地,如何在保证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再长出100多公斤的大豆?

近日,随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单公布,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杨文钰和他的团队,带着23年积淀的农业科技成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走进了公众视野。

这项通过“选配品种、扩间增光、缩株保密,达到亩种植玉米株数不变,亩产量不变的”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让全国农民尝到了大豆增收的甜头。自2003年以来,在四川累计推广面积5758万亩,遍及61个县市,在全国累计推广9660万亩,并两度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在弥漫着丰收喜悦的季节里,杨文钰表示,未来将带领团队,促成更多单位联合攻关,实现大豆玉米机收高效化、智能化,在全国产区推广应用,让粮食安全不再被“卡脖子”。

十载奔行

从选配品种到机械化耕种

2012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技术”的轮廓已基本形成,但配套的施肥、除草技术还在摸索,机械化耕种水平较低。放眼全国,高产示范片仅有山东、河南两地。增产扩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013年,中央农办出台了一份农村要情报告,专门肯定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技术”,并称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份报告鼓舞了杨文钰和他的团队,也让他们有了信心坚持下去。

夏种一粒子,秋收万担粮。实现丰收,种子是基础。从黄淮海地区起步,杨文钰团队开辟了甘肃、宁夏等西北“战场”,同时深入河北、内蒙等地,筛选出了适用于不同区域的耐荫、耐密、宜机收的大豆品种,并形成了本土化技术模式。

为了实现一田双收、全程机械化,杨文钰团队和农业机械公司合作,研制出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一体化播种机,不仅可以开沟、播种,还可施肥、覆土,完成大豆、玉米同时播种施肥。

针对两个作物的收割,杨文钰团队通过和农业机具公司、高校的合作,研制出中小型大豆收割机和高地隙跨带玉米收获机,轻松完成大豆玉米分段机收。

随着这项技术的发展,不少省市看到了它的前景。2018年,内蒙包头沙尔沁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主动联系杨文钰,提出在当地做示范。杨文钰团队通过电话、网络对他们进行线上指导,第一年用200亩地做试验田,玉米和大豆分别收获800多公斤、120多公斤,在保证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成功多收一季豆。

2019年,河北石家庄市藁城区,杨文钰带领团队亲自为农户做技术指导,当年实现玉米平均亩产520公斤、大豆121公斤。

杨文钰介绍,两个区域的成功试点推动了黄淮海区域大面积推广该项技术,并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

深耕“稳粮增豆”

科技助力粮食安全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不是将两种作物混在一起播种。杨文钰强调,是利用玉米和大豆的生长高度不同,进行空间错位搭配,实现带状复合种植,粮豆轮作,一田双收。

事实上,早在二十年前,杨文钰就已经开始了这项技术的研究。过去在蜀中丘区,旱地小麦、玉米和甘薯间套种普遍,即“麦玉薯”盛行。

可麦玉薯这三种作物都耗地,搭配起来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最初是为了解决麦玉薯带来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不断下降的问题。”杨文钰说。

2000年前后,他开始组建团队启动“麦玉豆”新三熟间套种模式研发,其中又以大豆玉米新型间套种技术为重中之重。2006年,杨文钰团队的玉米套大豆试验田实现了玉米不减产,大豆亩产100公斤以上。次年,“麦玉豆”新三熟间套种技术被写入了四川省委一号文件。

杨文钰回忆,大约从2010年开始,市场对大豆的需求量急速上升。“中国家庭对肉类产品和乳制品的消费量增加。而肉类消费的增长导致对动物饲料的需求上升,大豆作为提供蛋白饲料的农产品,需求量大幅增加。”杨文钰在谈到背后原因时分析道。

数据显示,我国常年需求玉米2.5亿吨、大豆1.1亿吨,要生产足够的玉米大豆需要近15亿亩的播种面积。

玉米大豆属同季旱粮作物,在有限的耕地里,两种农产品上演着不可调和的“争地矛盾”。“每年用于耕种玉米和大豆的田地就这么多,如果要扩豆,势必挤占玉米地。”杨文钰说。

“只有协调发展玉米和大豆生产,才能应对国际贸易新形势下我国玉米大豆的安全,才能把中国人的优质蛋白牢牢端在我们自己手中。”为了尽早摆脱进口依赖,杨文钰和团队不断完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为保障国家玉米安全,提高大豆自给率提供了有效途径。

补足技术短板

护卫国家粮豆安全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在全国16个省份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任务1510万亩,其中四川省扩大310万亩。杨文钰如候鸟一样,带领团队成员从南到北推广示范技术,行程密集到一天走好几个点,一天工作12小时是常事。

前段时间成都出现疫情反复,杨文钰身在家中,惦记着千里之外的农田,大豆结荚如何?玉米杆长高了吗?“今年大面积推广能够实现玉米不减产、亩多收100公斤大豆”他默念道。虽然没法亲临收获现场,但杨文钰仍然充满信心。

得知自己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时,他的内心很平静,杨文钰说,工作能得到党和政府的认可,甚是欣慰。“无论是不是党代表,我始终是一名党员,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持续研究推广,提升‘中国豆’产量,让老百姓吃得越来越好。”

尽管现在找到了破解我国玉米大豆争地难题的技术路径,但杨文钰表示,这并不意味着终点的到达,对于科技团队而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十四五”种植业规划,到2025年,中国将把大豆产量从2021年的1640万吨提高到2300万吨,以提高油料种子的自给自足能力。

“下一步,我会带领团队,促成更多单位联合攻关,实现大豆玉米机收高效化、智能化,在全国产区推广应用。”杨文钰畅想着未来大豆丰收的场景。“全国有6.5亿亩玉米耕地,如果能用5亿亩地套作大豆,一年可以产5500万吨大豆,加上净作大豆3000万吨,我国将基本实现大豆自给自足。”

评论 5

  • 大爱千秋 2022-09-27

    科技改变生活

  • 嘿嘿呼啦啦 2022-09-27

    民以食为天

  • 合江县白沙镇忠孝村-石磊 2022-09-27

    技术推广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