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觉民
金堂县五凤溪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小镇,既有山的伟岸,又有水的柔情。这里的“会馆文化”更是有着深深的移民文化意蕴。
县志记载, “石城寺山自黑风寺以下,山极屈曲,自北而南而东,周转四五十里,一路尖峰拔列,瘦削逼人,遥望之若冲宵之五凤,破空而出,其峰之尖且高者有五,前人名其溪日五凤,殆由于此。”在古代,五凤溪土著居民仅占20%,湖广及其它省份的“异乡人”占80%。五凤溪成为移民的乐土,不仅因这里有“五山攒集,两水交汇”地利,还因这里是“山来水回,宝贵而财”的福地。在五条狭小街道里居住着来自楚、粤、闽、陕等地的异乡人,他们用自己辛劳赚取的财富,在五条街的相对中心修建了他们各自的宫、庙、堂、馆。湖广人修建的禹王宫,陕西人修建的关圣宫,广东人修建的南华宫,江西人修建的万寿宫等。他们将“异乡当故乡”,把故土情结与精神寄托倾注于一方小镇,形成一镇不同庙,五湖共一街的景象。
码头的兴旺给各地客商带来无限商机,他们不失时机地修客栈、建商行,兴会馆。迎来送往,人流如织。据当地老人回忆,五凤溪最盛时有大小不同的客栈达三四十余家。
最负盛名的有西园、同德和、五福楼。三家客栈各具特色,自成一统。西园地处繁华的金凤街,建筑考究,布局精巧。进出西园的都是一些社会名流、豪商巨贾或袍哥舵把子。同德和建于玉凤街,格局相当于普通客栈,接待社会贤达、过往客商或普罗大众。五福楼临崖而建,位于西去成都的通衢大道的半边街。五福楼是典型四合院木质建筑,天井、阁楼、回廊迂回曲折,烟枪、青楼、戏台一应俱全。穿行于这条街的大多是脚夫苦力,他们将码头上的货物用双肩挑往成都。每当夜幕降临,成天往返近百里的脚夫苦力放下全身的疲惫,走进半边街,一碟小菜,二两黄酒在此感受人生。夜晚,五凤福灯红酒绿,人头攒动,歌舞升平,因此,有人将此戏称为“红灯馆”。整个码头尊卑有序,秩序井然。
而依其志缘、地缘和血缘关系修建的会馆、四合大院和川西民居建筑,将五凤溪的悠闲与雅致、坚韧与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建于清康熙(1662-1722)年间的关圣宫,是“湖广”和陕西移民历经苦难,在五凤溪合建的会馆。
这座会馆被西南交大的季富政教授称“会馆一奇”。“湖广”移民较于其他外乡人来到五凤,他们建起了禹王宫。随之而来的陕西移民实力渐渐超过湖广人,并垄断了井盐和白糖的贸易。富裕后的陕西人四处选址建会馆,他们也看中了禹王宫仅有的空地,便与其商议,买下禹王宫周围的空地,进行规划、设计、修建将禹王宫纳为一体的关圣宫。建成后的关圣宫门楼、戏楼、正殿为共有,两地移民各用一边。大殿供奉各自的神灵:大禹王和关圣帝。季教授说,这座会馆充分展现了码头人家的旷达与包容,展示了“五凤人”生意场是对手,生活中是朋友的博大胸怀。
评论 1
刀下论成败 2018-07-19
有时间去参观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