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敬之作序 王蒙题写书名 杨清茨散文集《何曾东风旧》北京首发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8-08 23:02 43501

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见习记者 冯锐

“一位诗人的散文,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心路历程里一些重要感受、经历的最真实记录。很多人愿意看一些诗人甚至小说家的散文,其实这些散文也是诗歌创作的一种折射。”8月7日,立秋之日,北京崇文门外玄一精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著名诗人吉狄马加谈及散文集《何曾东风旧》时,如是推荐。

由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文艺家》主办的杨清茨散文集《何曾东风旧》新书首发暨研讨会上,吉狄马加等嘉宾出席并致辞。

当日,由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文艺家》主办的诗人、作家、书画家杨清茨新作《何曾东风旧》首发暨研讨会召开。除吉狄马加外,中国工程院院士、诗人王玉明,《诗刊》主编李少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中国文艺家》主编、评论家向阳等嘉宾也出席了活动。

在诗人贺敬之先生所作之序中,对于此集及作者,写有这样的点评——“她身上的确有很多长处,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读起来,可在你、我、她之间激荡出相同的思想感情。优秀的作品是这样的,让人在心灵中引起强烈共鸣。除此之外,她还有描写普通的日常生活,表现岁月静好的诗和文章,虽然措辞平易,却有美感。”“文学作品的创作一直是开放性、多样性的,只要内容给人以美的感觉就是好的艺术作品。”

在《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评杨清茨散文》一文中,中央文明委委员、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胡振民写到,“杨清茨是一位非常有文学天赋和才华的年轻作家,她幼承庭训,受过很好的古典艺术的熏陶。”“读她的散文,无处不能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丰沛滋养,无处不能感受到时代的呼吸与生活的脉搏,既有小女子的轻歌曼舞,也有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与浓烈的家国情怀,她把自己放在了时代之中,放在了人民群众之中。因此,她的笔墨始终是饱满的,她的文字始终是深情的。”

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梁晓声《似有湘竹新》一文亦作为《评语》收录在散文集《何曾东风旧》之中。梁晓声在文中对杨清茨评价道,“就她这一代人而言,她肯定是多才多艺的。”“她最能出更高成果之方向,其实不在书画,亦不在诗,而在散文。她的散文真挚,无世故气。写人写事写一地风光及民族民趣,都能从容不迫,娓娓道来,代入感强,且有画面效果。”

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在《小评杨清茨〈何曾东风旧〉》一文中说,“清茨敞开心扉、至真至诚地讲述自己的生活和内心,没有矫揉造作的虚饰。特别是关于亲情的几篇文章,感人至深,如《那年的烟花》《父影琴踪》《行尽逆境扫闲愁》《家住洞庭湖》等,写出了姑母、父母和自己的如烟往事,呈现出人性的幽微和光辉。这种真诚,使其散文格外具有以情感人的力量。”

在研讨会现场,王玉明院士吟诵了一首小令——东风依旧,沉醉如醇酒。春雨杏花曾记否,夜数晴空星宿。青春歌舞轻盈,诗文书画倾情。萱草庭前眷恋,感恩亲友嘤嘤。他表示,自己很认同文学艺术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追求真善美。“杨清茨以其诗文书画等文学艺术形式,切实地践行着这个核心价值观。”

《诗刊》主编李少君认为,历史上很多的事件都过去了,但文学的、诗歌的、艺术的雅集被流传了下来。因为有文字的记载,力量越来越强大。在立秋之日举办这个活动,就是一个当代的文学的诗歌的散文的雅集,一个艺术的雅集。

谈及杨清茨新作,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说,她的写作特点有诗性,有诗的语言。包括她的评论,跳出评论的套路,用一种特殊的文学的角度,而并不纯粹是一种评论的角度,这些都让她的书写有独特性。

“中国的散文已进入深刻的变化和宽度的变化,不能再以原始‘三道’来理解散文写作,要打通当代的新‘三道’,进行复合型多文本写作。”《中国文艺家》主编、评论家向阳认为,杨清茨在《何曾东风旧》的文本上做了一个破冰式的文学实验,“几乎打通了散文的三重境界,人道、物道、人道的通融点。她的复合文本写作,在当代新散文写作的路径中是一个大胆的成功的探索。”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