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上学记(二):精明的选择

封面新闻 2018-07-19 10:59 36515

张爱玲本可以做个“闺阁名媛“,长大后从绘画或音乐里挑一样,作为自己的专长,再嫁一个名流,在漫长的日光中度过一生。

但她的母亲认为“文凭才是真正的财富,知识才是独立的力量。”张爱玲很相信母亲。

于是,为着留学,张爱玲出走了,离开了她出生的大洋房,被服侍的小姐生活以及父亲和弟弟。不过,张爱玲称这不是什么“慷慨激昂“的决定。她计算过,家里那些进出的银钱现在不是她的,以后也不一定会给她。

又何必委曲求全。

古怪的少女

张子静的回忆里,姐姐小时候曾是个活泼的女娃娃,家里的孩子王。

上学后,张爱玲开始住校,因为不会讲上海话,被同学耻笑,在寂寞中逐渐变成一个“神情板滞”的少女。

1931年,在母亲黄素琼的关注下,张爱玲进入圣玛利亚女校就读。这是张爱玲一生中呆的时间最长的一所学校。从11岁到17岁,张爱玲在这里度过了整个青春期。

圣玛利亚女校(下简称圣校)是上世纪20、30年代上海滩最有名的私立女校。该校采用全套西方模式教学,学生入学不但要考试,还要提供两封推荐信。

圣玛利亚女校是一所采用现代教育方式的教会女子中学。

上海圣玛利亚女校(St. Mary's Hall)外景。2005年,该校的大部分建筑被开放商拆毁。

除此之外,圣校的学费极为高昂。据《圣玛利亚女校1881-1952》载,该校普通学生一年学费84圆,专学西文则要168圆,且不包含杂费。同时期的上海普通中学的学费只有10圆,北京著名私立女校的贝满女中学费也只要25圆。因此圣校多收中上层家庭出身的女孩,社会也以女儿考上圣校为荣。

但张爱玲却和这所贵族学校光鲜的氛围格格不入。据她的高中国文老师汪宏声回忆,此时的张爱玲留着过时的直短发,穿着落伍的旧旗袍,骨瘦嶙峋,“不说话,懒惰,不交朋友,不活动,精神常期的萎靡不振”。这和后来花枝招展的当红作家张爱玲,判若两人。

1932年,圣玛利亚女校初中乙组合影。图/徐如林《凤栖于梧:张爱玲的中学时代》

张爱玲也称这一时期的自己awkward(古怪),汪宏声老师认为是她家庭不幸造成。

如父母离婚,在上世纪20、30年代还是一件伤风败俗的事,对大家族而言更是如此。张爱玲又在青春期,对周围的态度极敏感。

又如继母的生活习惯与张爱玲不同。张爱玲的表弟孙世仁回忆,继母孙用番在娘家时,姊妹众多,家庭成员之间常常互赠旧衣,视为一种亲情表示。但张爱玲的生母黄素琼很讲究穿着,张爱玲深受影响。孙用番嫁到张家后,给张爱玲带了一箱旧旗袍,令张爱玲无比厌恶,穿上“浑身都生了冻疮”。

上世纪30年代,正在上中学张爱玲和姑姑张茂渊。张爱玲身上穿的是继母孙用番给的旧旗袍。这些旧衣服让张爱玲觉得在同学中抬不起头,此后成了张爱玲的一个心病,造成张爱玲在成年后对衣服的过度执着。图/《对照记》

不过,老师们对张爱玲的孤僻颓废比较容忍,因为张爱玲学习成绩极好,“教师也不常和她计较,因为她考试的时候是稳拿A或甲的。”或许为了讨母亲的欢心,张爱玲将全副心思投入到了兴趣和学业中。

圣玛利亚校刊《凤藻》每年只出一期,却时有张爱玲的文章,令张爱玲在学校小有名气。尤其是1932年,《凤藻》刊登的小说《不幸的她》,那时张爱玲仅是初一新生。《圣玛利亚女校1885-1952》中记载,“其行文之老练,完全不像一个12岁的小女孩。“

张爱玲在《凤藻》上发表的英文散文《太阳房》。图/徐如林《凤栖于梧:张爱玲的中学时代》

汪宏声称她的文章“神情潇洒,词藻瑰丽”,但“别字很多”,并且“总是缺少热情”。汪宏声惜才,时常给予张爱玲鼓励,并邀请她给自己主编的刊物《国光》投稿。

从小学一路到高中,张爱玲一直是资优生,前程似锦。但命运却给她开了一个又一个玩笑。

张爱玲毕业正逢1937年之夏,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全面入侵中国。1937年8月13日,日军悄然南下至上海,在上海郊区宝山沿岸登陆。

当年冬,上海沦陷。

1937年,圣玛利亚女校高三毕业班合影。图/徐如林《凤栖于梧:张爱玲的中学时代》

1937年,张爱玲毕业照。图/徐如林《凤栖于梧:张爱玲的中学时代》


幻滅

除了学校的教育,黄素琼对女儿的教育也从未放松,几次回国都是为了她的学业。张爱玲高中毕业前夕,为了争取让女儿到英国念书,黄素琼再次回国。

离婚时,黄素琼就想带张爱玲出国,却失去监护权。 张子静回忆,母亲当时回国,“一方面是为我姐姐的教育着想,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这机会把我姐姐带在身边。”

上世纪30年代,黄素琼在出洋的轮船上。黄素琼出生旧式大家庭,幼年曾缠过脚。14岁时,黄素琼曾想去上小学,但因为超龄太多学校不收。这个“上学梦”后来圆在女儿身上。图/《对照记》

张爱玲从圣校毕业后,黄素琼托人带话,准备与前夫张志沂商量张爱玲考大学的问题。张志沂却避而不见。张爱玲于是自己出头,去和父亲谈。

“我把事情弄得更糟,用演说的方式向他提出留学的要求,而吃吃艾艾,是非常坏的演说。他发脾气,说我受了人家的挑唆。”(张爱玲《私语》)这里的“人家”,指就是黄素琼。

很快上海战事急转直下,张爱玲出国的事被搁置了。据表妹回忆,张爱玲这个时候非常消沉,总是一个人呆着写写画画。

张志沂再婚后,张家便由新夫人孙用番当家。这位孙夫人和张爱玲一样,都是从小被众人捧在手心里的大小姐,骄傲不容他人侵犯。

国务总理孙宝琦家的七小姐、张爱玲的继母孙用番(中)。孙用番和陆小曼是好友,两人都抽鸦片。

兵荒马乱的时期,张爱玲去饭店找母亲,住了两个礼拜。走得时候,张爱玲只和父亲说了一声,没告诉孙夫人。

待张爱玲回来后,孙夫人大发雷霆,扇了她一耳光。这一耳光打碎了张爱玲和父亲、继母之间,用仅存一点亲情维持的脆弱关系。

局面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张爱玲还手,孙夫人告状,张志沂当着众人的面,将17岁的张爱玲痛打了一顿。随后,张爱玲便被软禁起来。

软禁期间,张爱玲得了痢疾,家里却没找人给她诊治。保姆何干向张志沂求情,张志沂才瞒着孙夫人,给女儿打了消炎针,这才保住张爱玲的小命。张子静后来说,要不是保姆何干,就没有后来的作家张爱玲了。

何干私下里,还帮着张爱玲和母亲黄素琼联系,商量她的出路。黄素琼传话给张爱玲,“跟着我,可是一个钱都没有,你要吃得了这个苦,没有反悔的。”

上世纪30年代,黄素琼在法国。黄素琼性格坚毅,只身在国外闯荡,不过不太会经营,靠祖上遗产生活。张爱玲称其太过清高,看不起钱。图/《对照记》

张爱玲考虑到升学的问题,挣扎着做出了选择,

“当时虽然被禁锢着,渴望着自由,这样的问题也还使我痛苦了许久……尽管满眼看到的是银钱进出,也不是我的,将来也不一定轮得到我,最吃重的最后几年的求学的年龄反倒被耽搁了。这样一想,立刻决定了。”(张爱玲《我看苏青》)

1938年农历新年前夕的一个晚上,尚未痊愈的张爱玲扶着院墙,逃出了禁锢着她的“封建旧家庭”。

但她还是很“俗”。逃出后不久,就在距张宅不远的地方,张爱玲和黄包车夫讨价还价起来。

老舍和香港

1929年,上海《小说月报》开始连载老舍的《二马》。黄素琼对这本小说爱不释手。

《二马》是老舍在英国教书时,为排遣乡愁写的作品,讲述了两个中国人在伦敦生活的故事,体现的是中西文化的碰撞。这个主题,对刚从欧洲回来的黄素琼很有吸引力。

上世纪20年代,老舍在英国。

9岁的张爱玲将洋派的母亲视作偶像,也爱上了这部小说。上学后,张爱玲便计划着“中学毕业后到英国去读大学”。

1938年,张爱玲逃出张宅,在母亲的资助下,开始为留学做准备。不过这时,张爱玲想要出国学习,要比以往付出更多努力。

因为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了节约外汇,收紧留学政策,甚至一度限制留学生出国,只有考上国外大学奖学金或者补助,无须购外汇的学生才被允许出国。

但倔强的张爱玲不负母亲的厚望,1939年以远东地区第一名的成绩拿到伦敦大学的奖学金。而这所大学也正是10年前老舍写《二马》期间工作的地方。

老舍就职的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这所大学也是张爱玲的留学目标。

然而,这时战争的阴云已经覆盖到欧洲大陆。1938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向德宣战。伦敦大学的行政中心—议事大楼(Senate House)被战时宣传部和皇家飞行队征用,大部分学院和学生都被疏散出伦敦。

张爱玲留学英国的计划又泡汤了。此时中国沿海的重点大学、优秀教授等等教育资源也随着抗战爆发,迁入内地。

最后张爱玲改道香港,进入了香港大学文学院,选修英文和中文。日后,她对张子静说,港大告诉她,成绩优秀者可以保送英国牛津大学。

张爱玲在香港大学的注册信息。当中父母监护人一栏,张爱玲填的是母亲黄素琼(Miss Yvonne Whang)。当地监护人是她后来的姑父,张茂渊的丈夫李开第。

张子静形容张爱玲在香港大学的2年半的时间里,过得很苦,深刻体会到钱的压力,“她后来那么重视金钱,生活力求简朴,就是‘香港经验’如影随形带给她的‘惘惘的威胁’。”

黄素琼财力有限,只能付清张爱玲在香港的基本费用。张爱玲节省一切不必要的费用。如同学们一起出游,她为了剩十几块的船费,拒绝参加,闹得全院沸沸扬扬,但她依然故我。

“她在港大发愤读书,拿了两个奖学金。母亲当时也不宽裕,她靠奖学金节俭生活,尽量不动用母亲那笔钱。”

网友在香港大学陆佑堂拍摄到的1940年张爱玲成绩单。图/网络资料

这段时间,张爱玲中止了写作。只是在刚进入港大的时候,为了赚钱,张爱玲参加上海《西风》杂志的征文比赛,以一篇《天才梦》,得了名誉奖第三名。

不过这个结果,张爱玲很不满意,55年后还“小器”地记恨着《西风》杂志社。

(本文参考《张爱玲年谱》、《我的姐姐张爱玲》、《重读张爱玲》、《一九四九以后 当代文学六十年》等书籍)

评论 2

  • 惡魔的痕跡 2018-07-19

    张爱玲..........难以忘记

  • 微软小冰 2018-07-19

    每次读张爱玲的作品都会有一次思想的改观.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