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高温突破历史极值、登陆台风偏少、北方多地强降雨……中国气象局释疑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8-03 16:03 41597

封面新闻记者 滕晗

7月以来,多地高温突破历史极值,8月3日召开的中国气象局8月新闻发布会透露,7月全国平均气温创下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高,全国245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7月历史极值。与此同时,区域性暴雨呈现“南少北多”的特点,而生成及登陆台风较常年同期偏少。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图片来源:中国气象局)

今年为什么这么热?

6月13日以来,我国出现今年首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截至目前,全国平均高温日数8.7天,较常年同期偏多3.6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高温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极端性强。

截至目前,今年高温综合强度为1961年以来第3强,仅次于2013年和2017年。有131个国家气象站的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河北灵寿(44.2℃)、藁城(44.1℃)、正定(44.0℃)和云南盐津(44.0℃)日最高气温超过44℃;上海徐家汇站7月10日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年度最早的一个40℃高温日,7月13日气温达到40.9℃,追平当地有气象记录(1873年)以来最高气温纪录。

其中,7月,受高温影响,浙江、上海等南方多地用电创历史新高,浙江、江苏、四川等地多人确诊热射病。高温红色预警发布量同比增幅达753%。浙江、四川、陕西高温红色预警发布量居前三位,其中,四川连续11天(6日-16日)发布高温红色预警,浙江连续10天(20日-29日)发布高温红色预警。

“高温是夏季常见的高影响天气,全球变暖背景下,高温的状况备受关注。”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气候系统不稳定性加剧。进入21世纪以来,北半球夏季高温热浪事件日渐频繁。

不仅我国高温频发,入夏以来,北半球多地出现高温热浪事件,法国、西班牙、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多个城市刷新高温纪录。7月9日至10日,美国南部多地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7月14日,葡萄牙出现47℃高温,打破该国的7月纪录,并逼近欧洲的历史极值;西班牙马德里最高气温达40.7℃。7月19日,英国伦敦希斯罗机场升至40.2℃,为英国自1841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首次超过40℃。

肖潺解释,全球变暖是北半球高温热浪事件频发的气候大背景,大气环流异常则是直接原因,高压系统强盛导致多地高温突破历史极值。入夏后,北半球副热带高压整体较常年同期偏强偏大,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大西洋高压带和伊朗高压均阶段性增强,在北半球副热带地区上空形成了大范围的环球暖高压带。在暖高压带的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气流有利于地面增温,加之在大范围高压带的作用下,空气较为干燥,不易形成云,也使得太阳辐射更容易到达地面,导致高温频发,且强度较强,进而造成北半球多地出现持续高温热浪事件。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袁佳双指出,未来全球地表温度将继续上升,极端高温、海洋热浪、强降水和部分区域农业与生态干旱的频率和强度、强热带气旋比例将增加,北极海冰、积雪和多年冻土将减少。持续的全球变暖还会进一步加强全球水循环,包括其变率、全球季风降水以及干湿事件的严重程度。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未来中国区域年平均气温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全球,区域平均年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特别是极端事件可能会对全球增暖的响应更加地敏感。“举一个例子,目前50年一遇的高温极端事件,也许到本世纪末会几年一次。”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袁佳双(图片来源:中国气象局)

生成及登陆台风少的原因是什么?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3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6个编号台风生成,台风生成数较常年平均偏少2.5个;共有1个台风登陆我国,较常年平均偏少1.8个。

7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3个台风生成,其中3号台风“暹芭”登陆我国,生成及登陆台风数量均比常年同期偏少0.8个。“暹芭”(chabA)是今年首个登陆我国的台风,也是1991年以来初台登陆强度位列第4的台风。

台风生成和登陆数都偏少的原因是什么?肖潺表示,一方面,今年夏天赤道中东太平洋拉尼娜持续发展,台风生成源地(南海北部至菲律宾东侧海域)长时间维持异常反气旋,台风活动受到抑制;另一方面,从西太平洋副高的情况来看,副高表现出持续的强度偏强和面积偏大、7月份以来西伸脊点偏西的特征,这也是不利于台风生成的;再者,从南海夏季风的强度来看,2022年南海夏季风于5月12日爆发,6月中旬以来,除了6月第6候和7月第1候的季风指数较气候均值偏强外,其他时段季风指数都较气候均值偏弱。

预计8月,约有3~5个台风(中心风力≥8级)生成,较常年同期(5.6个)偏少;其中,1~2个台风登陆或显著影响我国沿海地区,较常年同期(2.3个)偏少。

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方翔(图片来源:中国气象局)

造成北方多地强降雨的原因是什么?

区域性暴雨呈现“南少北多”的特点。7月,我国出现6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其中4次发生在北方,较常年同期偏多1.4次,而南方区域性暴雨过程较常年同期偏少2.1次。北方地区有30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7月极值。

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方翔指出,从7月下旬到8月下旬,西太平洋高压北移,暖气团北移,南海季风强度也较强,暖湿气团与来自北方的弱冷空气频繁地在华北地区相遇,容易形成雨带。“七下八上”是北方地区一年中降水最为集中的时段。

不过,北方地区降水量时空分布非常不均。今年7月16日以来(7月16日至31日),与常年同期相比,内蒙古东部、东北南部、华北南部、华中北部、华东中北部、西北地区东部和西北部、新疆东南部和西部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成至2倍,陕西中部、河南西部偏多2倍以上;北方其余大部地区降水偏少或接近常年,其中华北北部、华南及云南南部、黑龙江西北部和东部、内蒙古中部、新疆北部和西部等地降水量偏少5~8成,局地偏少8成以上。

预计未来10天(8月4日至13日),主要降雨区位于东北地区、京津冀、山西中北部、内蒙古中部、山东中北部以及江南南部、华南、云南、四川盆地西部、贵州南部、西藏南部等地,累计降雨量有40~80毫米,其中,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南部以及辽宁东部、吉林东部、河北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100~150毫米,局地超过200毫米;上述大部分地区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或接近常年,我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偏少。此外,南海及西北太平洋热带扰动趋于活跃,可能有1~2个台风生成,8月上旬后期将给我国南部海区及华南沿海地区带来较大风雨天气。

受上述天气影响,预计8月上半月,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海河流域、珠江流域降水将偏多;淮河流域和太湖流域降水偏少;长江流域上游降水偏多,中下游偏少;黄河流域降水接近常年同期。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猜你喜欢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