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公卫中心杨彤彤:非典那年立志当感染科医生,如今成为艾滋病患者的“巾帼英雄”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7-29 10:44 38229

封面新闻记者宁芝

人物名片:

杨彤彤,成都市公卫中心艾滋病专科医生。

从医近20年,在这个工作强度高、职业风险大的岗位上,她以柔肩扛起护卫健康的重任,以坚韧诠释救死扶伤的使命,守护了数十万患者,无愧为艾滋病救治领域的巾帼英雄。2022年,荣获“首届中国(成渝)我心目中的名医”称号。

“你不是教师,就是医生!”很多人第一眼见到杨彤彤时,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简称:成都市公卫中心)艾滋病专科门诊,杨彤彤总是穿着一件干净的白大褂,黑色的中长发一丝不苟地扎在脑后,面带微笑、眼光柔和,不用过多交流,就能知道她是一个非常有爱心、耐心和责任感的人。

从小想学医

“非典”那年决心进入传染病医院

时光倒流到30多年前。那时的杨彤彤还是个小女孩,她常常听父亲说起,因为她的爷爷奶奶早逝,父亲自己作为长子,尽管学习优异也只能被迫辍学。“父亲的心愿就是上大学、当医生。”杨彤彤回忆说。

时光荏苒,这个当医生的信念深深印在了杨彤彤的心里,在后来填志愿时,她毫不犹豫地将所有志愿填报为医学。

21岁那年,非典肆虐,杨彤彤正在大学的附属医院实习,电视上医护人员在一线抗疫身影让她热泪盈眶。“那时还不知道这个病原体,医护人员的风险非常大。”杨彤彤说:“看到医护人员不顾自身安危在一线救人,感觉传染病医生好伟大。当时我就默默下定决心,要当一个传染病防治的医生。”

传染病医院是很多医生不愿去的。而杨彤彤说到做到。她在找工作时,第一个选择的就是传染病医院。当面试通过后,院长找到她问说:“你真得想好了吗?我们岗位很特殊,很多女孩子都干不下来。”杨彤彤认真地说:“我下定了决心,就想在感染科。”

在传染病医院,杨彤彤一干就是近20年。“刚开始,医院里的病毒性肝炎、结核、麻疹、水痘之类的患者比较多,那时也有HIV感染者,但是比较少,近10多年来,随着艾滋病患者不断增加,医院开始细分科室。分科室时我因为在英国研修了艾滋病病人关怀项目,就选择艾滋病科。”

杨彤彤坦言到,“得知我在艾滋病科工作时,父母还是很担心,害怕出现职业暴露的风险,但是其实只要做好个人防护,问题不大。而且,那时HIV感染者,真得很需要更多的关心,需要有人来做这个事。”

杨彤彤

揣着口袋本

“不想放弃任何一个患者”

门诊上,杨彤彤一天可以看80多名病人,工作强度非常高,而她坚持下去的动力正是患者,有时是一封感谢信,有时也是一声谢谢。

一次,有一个从很远地方来的HIV患者,发现HIV后一直在吃药,当地检查发现转氨酶非常高,给开了保肝药,不过治疗效果一直不好,患者出现了黄疸。后来,患者找到了成都市公卫中心的杨彤彤。

“这个患者的病情非常重,建议住院,但是她没钱住院,几百元的车费都舍不得,希望能拿点药回去。”杨彤彤说,这种情况都要住院,当时门诊给她开药后,心里还是很担心,建议她在成都多住几天,继续观察。所幸在吃了几天药后,患者的转氨酶逐渐在降低,杨彤彤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最终复查时转氨酶降到了300多。后来,这名患者需要再拿药遇到杨彤彤时,都会不停地说谢谢。

像这样外地的病人,在成都市公卫中心特别多。遇到有需要的病人,杨彤彤还会将自己的电话留给了他们。“几乎每天都会接到不少病人的电话、微信,有时在家里和女儿玩,有时在晚上睡觉,都会接到病人电话。”

这样会累吗?杨彤彤告诉记者,“有时觉得烦,但是一想到病人是比较着急才给我打电话的,所以还是会认真、反复地解答。”为了帮助病人,她总是揣着一个口袋本。“留了联系方式的,会在口袋本上留下病人的检查报告、重要项目等基本信息,这样病人打电话来,我就能随时看到他的情况。”

从医以来,杨彤彤心里永远装着病人。她常常想,挽救一个病人,就是挽救了一家人。有一次,她到偏远地区参加扶贫工作,看到一个孕期30多周的HIV感染者。“我们知道HIV可以通过母婴传播,孕妇在孕早期及时吃抗病毒药,孩子的感染率可以大大降低。但是这名孕妇坚决不吃抗病毒药。”

眼看着孕妇肚子渐渐大起来,当地村医等很多人都去劝导,孕妇始终认为药物对胎儿有影响,坚决不吃。杨彤彤始终放心不下,她自己走了很长的路、等了一个小时,终于见到孕妇和她的家人,在聊了一个多小时,最终孕妇终于同意吃抗病毒的药物。现在,这名孕妇生下的孩子已有两岁,非常健康。

传染病有什么变化?

更多人摘下艾滋病“有色眼镜”

杨彤彤发现,近20年里,因为疫苗,年轻的乙肝患者越来越少,而HIV新感染者在递增,同时,大家对艾滋病有了更多正确的认识。

“我刚开始实习时,基本没有HIV感染者。”杨彤彤说,那时收治了一名肝硬化合并HIV的患者,被安排在单独一个房间,这名患者引起了她的好奇。“带教老师让我们不要进去,当时隔着玻璃门看了一眼,那时我第一次见到感染者,心想和其他病人都差不多呀,也没什么不同。”

杨彤彤认为,医生、大众对HIV的认识越来越多了,“现在去普通医院会诊,艾滋病病人住在四人间,医生的态度都非常温馨,比如拍拍病人肩膀、充满关爱地和病人说话等,这些非HIV医生的观念在转变。”

“从2003年的非典到后来的甲流,再到现在的新冠肺炎,以及可能新发的传染病,这些变化对传染病医院建设、传染科的医生要求会越来越高。”杨彤彤说,未来她将持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得更深入,同时做更多科研的工作,最终对患者有新帮助。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