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农村院落如何发展治理?彭州三和大院现身说法

封面新闻 2021-01-25 11:56 35571

1月24日,农历腊月十二。付波与几位村民在三和大院文化院坝不期而遇。“书记,今年还团年吗?”“做好防控疫情,今年不团了,待春暖花开大家换种方式再聚。”付波回答道。

付波是彭州市隆丰街道石迎村党委书记,三和大院是石迎村24个林盘院落之一,也是彭州乃至成都市的“明星林盘”。自2014年启动农村散居院落环境整治以来,每年腊月全院居民集体团年,共贺一年变化、共谋来年计划已是三和大院的最具仪式感的“传统节目”,但今年只能“被迫”取消。

2014年是三和大院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个年份。这一年拉开了院落巨变的帷幕。正如某车企广告词所说的那样——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三和大院的巨变也始于一个“微不足道”的想法——把环境搞好一点。殊不知,迈开这一步,后面根本就“刹不住车”。特别是2017年成都市召开城乡社区发展治理“9·2大会”后,更是“提速”明显。

大院住着一户赵姓居民,他家的特殊在于记录了跨越百年的房屋变化。“现在的房子花了40多万来装修。内部环境和我在城里的房子差不多。但乡间独有的这份舒适让很多朋友都羡慕”,赵尤义告诉记者。在“豪宅”的后面是他爷爷辈留下的祖屋旧址,房屋已不剩片瓦,唯有那段10余米的超过90岁的断壁残垣见证了院子的变化,诉说着一段非凡的故事。

翠绿的农田,高大的乔木,竹林绿意簇拥着的青瓦小屋……这种农家院落和周边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融合的居住形态被称为林盘。在天府之国的广袤土地上,星罗棋布地镶嵌着,如同一颗颗“绿色翡翠”。三和大院无疑是众多“绿色翡翠”中较大的那一颗,占地200余亩,有赵、许、杨三个大姓的居民106户308人。

像赵家一样,“和城里差不多”曾是三和大院居民的梦想。现在梦想照进了现实。

大院居民100%用上了天然气、自来水。几年前启动实施“厕所革命”,大院建起了微污处理系统,家家户户安装了冲水厕所,粪污进入排污管道进行多级厌氧复合生态处理,彻底告别了“旱厕时代”。“我家老母亲已近90岁,为了照顾她,我还专门安了一个马桶。”陈德清告诉记者,“过去大家用旱厕,夏天苍蝇到处飞,但现在如厕已经清新多了。”

每个家庭的小天地在变化,大院的外部颜值也在提升。苦竹、毛竹、斑竹、香樟、水果瓜、黄果兰……一丛丛竹林或乔木作为生态斑块点缀在林盘之间、宅院之旁,与房屋相互映衬,空间变化丰富,“100多棵黄果兰同时开花,香气扑面而来”。

因为黄土河缓缓流过,“小桥流水人家”这般诗意景象在三和大院也变得司空见惯。“前几年进行河渠生态化改造后,今年河里又看到螃蟹了”,石迎村党委副书记王万刚告诉记者。

1000多米的沥青路铺设完成后,居民告别了“行路难”。这条路既是大院中的主干道,也是居民的健身绿道,喜欢跑步锻炼就可以围着跑两圈儿。同样出于锻炼身体,田园运动场常有足球爱好者来此活动筋骨,并视为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空气清新,不受打扰”。

在三和大院,居民的“幸福日常”同样让人羡慕不已。“我家门口有一颗几十年的核桃树,夏天和朋友在树下支一张桌子喝茶乘凉,秋天抬手就可以摘下核桃招待朋友,太惬意了。”潘兴发告诉记者。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三和大院人有着切身的感受跟体会。

过去,大院环境糟糕,煮饭靠烧柴、吃水靠打井,道路也糟糕,下雨就踩泥巴,但过上好日子是大家共同的目标。自2014年启动环境整治,每家每户积极投工投劳,热火朝天,没有怨言。“那段时间(夏天),正常上班时间是早上9点,但有村民早上5点多就开始劳动了。”付波告诉记者,“大院主干道、两个文化院坝、林盘清理都靠村民这样一点一点干出来的。”

哪怕是居民的宅基地、院落被“侵占”,也没有一个要求补偿的,“大家都无私提供出来用作修建公共设施、绿化和景观工程等等,没有人讲条件。你看三和书屋那栋房子,也是居民免费拿出来供大家共用的。”付波表示。

仅仅建得好还不够,如何才能管得好?付波透露,“我们有一套院落长张吹哨·住户响应轮流呼叫吹哨制度和户洁美、月提升、季考评等奖惩约束制度,党群志愿服务纳入积分兑换管理。”过去,三和大院每年保洁费投入超过3万元,但现在保洁人员在这里快“失业”了。“现在过去清洁工具都不带,只负责收集垃圾然后转运,不进院清扫了”,保洁工人赵女士表示。

自这套制度运行以来,三和大院每季度进行一次积分评比,居民获得的积分可到“爱心超市”兑换拖把、垃圾袋、洗衣粉、肥皂等小礼品,甚至还可以兑换零食,居民积极性非常高,“黎明即起、打扫庭除”成为常态,每家每户保持周边环境整洁,门前路面干净。

治理和发展如同人的两条腿,哪条腿短了,都是跛足。因此,围绕“发展”二字,三和大院同样没有停止过探索。

2017年,鱼米香村合作社成立。合作社种植有机水稻、小麦,蔬菜……种销一体,村民以土地和现金形式入股,已有40多户居民加入合作社,去年合作社种植规模达到700余亩,收入超过300万元。

在林盘的外围大田中,插着20多个标识牌。王万刚告诉记者,“田里(种的)都是不同的大蒜品种,20多个品种,共30多亩。我们先进行培育试种。适合这边环境再推广开去。”

除了围绕一产谋发展,带领村民致富。近年来,随着人气提升,三和大院在三产上的着墨明显增多。“去年接待游客超过8万人,老中青幼不同群体都有。”付波告诉记者,“锅盔节、丰收节、农民运动会几场活动吸引的游客近5万人。”

能够将老中青幼“一网打尽”主要在于业态规划得当。

大院中有一处小林盘,“过去树叶堆很厚,树枝遮天蔽日,里头可能还有蛇,走进去都害怕,但去年10月居民一起行动,用争取来的项目资金进行了清理打造。其中一个场景就是林盘茶园。”付波表示,“附近的爱鸟人士喜欢来喝碗碗茶,村里有名老党员冯菊芳自告奋勇来煮茶,每客一元,周边濛阳、九尺、甚至德阳的爱好者都来遛鸟,把鸟笼挂在柚子树上,树下就是茶座,一杯茶一下午,三五好友相互切磋,乐此不疲。还有一些大爷骑游队,累了也过来喝喝茶歇歇脚;大妈游客们喜欢来拍麦浪、稻浪,也都去茶园打卡。”

能够吸引老年人是因为他们偏好这里的安静。而吸引青年和儿童靠什么呢?三和大院还有个别名叫“儿童艺术林盘”,因此围绕他们的需求,近几年相继建成了写生基地和儿童梦网两个项目。“周末和寒暑假,很多培训机构和学校的孩子们来我们这呼吸新鲜空气,写生。累了就到儿童梦网上去蹦跶一会儿。特别是儿童梦网,算得上是十里八村的明星项目了,甚至德阳的家长都带孩子来玩。”

据统计,自写成基地建成以来成功吸引了18家艺术学院(校)入住,连续举办两届四川省儿童林盘艺术节,600余名城乡儿童在这里受到艺术熏陶,展出了儿童画作300余幅。

想要留住一个人就要先留住他的胃,这套办法也被三和大院用在了留住中年人身上。“升平二通道通车后,几分钟车程就可以从三和大院‘杀’到彭州市区,非常方便”,付波坚信,区位比较优势和良好交通条件可以助三和大院在特色餐饮上闯出一番天地。

目前共享厨房已投入运营。厨房里的厨具、灶具、以及餐具、桌椅等一应俱全,单次最多可接待20人。通过微信预约时段,自带食材亲自上灶可以,请村里的美厨娘代劳也可以,“我们通过举办厨艺比试选出了4名‘美厨娘,她们都厨艺了得,特别是家常味自有一套’”付波表示。

除了共享厨房已经投运,豆豆·家私房菜正在加紧建设,设计风格突出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精致的茅屋与民居相得益彰,餐饮区、休闲娱乐区布局合理,成为隐藏在田野中的“诗和远方”去年因为疫情,三和大院的发展脚步受到“影响”,但他们并没有闲着。近日,400米长荷塘栈道已经铺装完成,而被荷塘栈道环绕的“老房子”即将改造成为“公社食堂”。今年夏天,只待荷花盛开引君来。

付波坦言,“相比于治理,三和大院发展这条腿的步幅要小一些。”随着行政区划调整,原隆丰镇、军乐镇合并成为新的隆丰街道,并确立了“一核两翼五组团”的产业布局,三和大院地处“五组团”之一的农业美食组团。付波表示:“我们将着力提升发展力,以党建引领为统揽、以‘三社联动’为载体、以群众参与为主体,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把三和大院打造成为‘林盘+’模式的农商文旅体综合体,聚焦农村院落发展治理两篇文章做更多探索与实践。”

华西社区传媒记者 李玥林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