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一所职校里的山海星辰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7-26 12:00 54001

初夏的甘洛,草长莺飞、花红柳绿,一眼望去生机勃勃。


站在甘洛大桥,我们细细打量着这座矗立在凉山“北大门”的小城,在完成脱贫攻坚战役后,正在孕育着蓬勃生机。


时值凉山彝族自治州建州70周年,封面新闻记者在甘洛县职业技术学校采访时,记录下了几段触动人心的故事,从崇山峻岭到星辰大海,教育正在从根本上重塑大凉山的未来。


01

大凉山最好的风景在学校


汽车离开245国道,行驶在泥日河畔的盘山水泥路上。越过一道道急弯,攀上一个个陡坡,甘洛县职业技术学校的标示牌终于映入眼帘。循声前行,这是半山上一座颇具规模的学校,教学楼前一片开阔平地就是操场,五星红旗在操场上空迎风飘扬。


图为航拍的甘洛县职业技术学校

封面新闻 罗一致 周彬 摄


“大凉山,最好的风景是在学校。”


在办公室我们见到了何成文副校长,从建校初期到现在,他已在此坚守教育15年多,成为扎根大凉山的榜样力量,给大凉山深处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而这也是大凉山最好的风景。


采访期间,正是高考工作繁忙的时候,何校长前一天也忙碌到凌晨。但他眼中完全不见疲惫,交谈中带着几分难掩的骄傲说,“我们的专科升学率基本上百分之百。”


作为一个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学校,在收生分数线明显低于占社会主流的普教学校的情况下,是如何让职业教育这朵奇葩在凉山这片土地上绽放得如此艳丽的呢?


何校长与我们讲述了他与这所学校的故事。


封面新闻 罗一致 周彬 摄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甘洛人,家乡变好了,我才会变得更好,只要能让我的家乡变得更好的事情,我都愿意去做。”何校长满含深情的表示,即使离开故乡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他也依然选择留下来,为甘洛的职业教育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在他的记忆中,学校新建之前租用的部队营房,教学条件较差,那个时候留不住教师。


图为航拍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

封面新闻 罗一致 周彬 摄


转折点发生在2007年,学校由相关部门协调、碧桂园集团捐资1500万元,经省教育厅批准举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帮助甘洛修建唯一的职业中学的同时,碧桂园还依托企业教育资源优势,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通过设立教育助学基金等举措,让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学生能掌握技术技能,将扶贫扶到了根子上。


2016年,又在全州率先开办综合高中。经过10多年发展,向高职院校输送近1000名毕业生,向社会各个企业输送了3000多名技术技能人才,截至目前每年就业的学生能为甘洛县几千户家庭带来近七千万的收入,是全州乃至全省少数民族最为靓丽的一所职业技术学校。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就像何校长和碧桂园的坚守,打破了甘洛“越穷越不要教育,越不要教育越穷”的怪圈,“碧桂园对现在的我来说是一位一起做事的朋友,我们都一样既是甘洛脱贫攻坚的见证者,又是冲锋在最前线的参与者。


图为甘洛县职业技术学校一角。

封面新闻 罗一致 周彬 摄


“吃水不忘挖井人。”何校长表示,学校投入使用之前征集了校标,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变形的字母‘G’,代表甘洛;两个变形字母又恰好组成一个圆,意指在相关部门和碧桂园集团的真情帮扶下甘洛职业技术学校有了一个圆满发展,经过自身的努力一定会创造出无数个圆满的结局。


图为正在给学生上课中的何成文。

封面新闻 罗一致 周彬 摄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在采访最后,何校长对着镜头深切说道,“我们的办学目标是在2025年时,争创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在这一刻,城市的喧嚣繁华,似乎都与何校长无关,他依旧是那个大山里的男孩,打包了梦想,也扛起了一份责任,在不断向前,也频频回首。


02

为爱扎根的铿锵玫瑰


一身干练白衬衫,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帅娇老师从乡镇中学的中职招生宣传活动中赶回来,以干净利落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镜头面前。


封面新闻 罗一致 周彬 摄


“她以前是孩子们的‘娇妈妈’,现在也是两个宝宝的母亲了。”“之前我们比赛的时候,她请产假了,她还给我们拍视频展示那些仪容仪表,挺着大肚子还给我们展示这些动作,我们很感动。而且还拍了两次。”倾听学生对她的感谢,可以听一整天也听不完。


初来之时,帅娇也没想到会坚守到最后。“我是成都人,专科就读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本科是四川大学的旅游管理。来甘洛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从小就有当老师的愿望,第二是爱人就是甘洛人。”谈及爱人,帅娇老师脸上难掩幸福的光芒。


开始,教学条件差在预期之中。更让人揪心的是,每到考试孩子们的考卷依然大片空白,有的孩子甚至连名字都不会写——改变校园环境相对容易,好的教师才是这里最稀缺的资源。也正因为此,她为爱扎根的脚步,延伸到了师资更为紧缺的深山里。


谈到现在的教育工作,“我觉得我们在改变一些东西,我和同路人一同启发改变孩子的思想与眼界,这是我们成就感的来源。”十四年间,帅娇老师往返凉山州内的初中学校,参与了甘洛县职业技术学校的所有招生的过程,带过差不多500-600个学生。她说:“孩子们需要我,这点奔波算个啥。”


在14年一次次往返间,甘洛也发生巨大变化,泥土路变成了水泥路,群众搬进了新居,校舍也在原来的营房拔地而起,这股嬗变的力量给山村孩子带来新的希望,给山村孩子带来更光明的未来。


图为航拍的甘洛县职业技术学校。

封面新闻 罗一致 周彬 摄


“以前大家初中毕业之后好多同学都不想读书了,或者是选择出去打工了。通过这几年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很多同学愿意继续读职业高中或者普通高中。因为我们这里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认知度还是不一样的,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度会低一些,所以招生宣传时难度会大一些,但有了碧桂园捐建的职业学校,通过学校与老师这几年的努力,帮助甘洛县几千户家庭掌握就业技能,结合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培育技能人才,实现‘一人成才,全家脱贫’的成效。”


在说起孩子们,她的眼里就闪着特别的光芒,笑容也绽放在她的脸上。她说,几年前,孩子们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听不懂,现在他们都已经变成明事理、懂感恩的大孩子了。她感觉自己来对了,在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同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03

向往远方的星辰大海


关于凉山还有一句话叫“中国扶贫看四川,四川扶贫看凉山”。


这样的条件,从小学到初中就很难给孩子们打下和城里孩子一样的基础。许多彝族孩子初中没毕业就出去打工,能坚持读书读下来的孩子,已经是相当幸运的。而其中一路坚持下去的女孩,更为不易。


封面新闻 罗一致 周彬 摄


“你的梦想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城市孩子那里可能显得太过套路,在这里却出乎意料收获了许多质朴的答案。


“我想读大学,想继续提升自己,以后有能力自己设计一个民宿,让更多人看到甘洛的美,看到我家乡的美,”17岁的甲差阿依莫对着镜头害羞的对我们说。


通过后来的交流我们知道,女孩的家庭条件有限,父母光靠务农的收入根本供不起她和弟弟妹妹,所以父亲选择外出打工,和众多从大山里走出去打工的人一样,干着体力活,日夜辛苦不说,流动性也很大。


谈到父母,女孩沉默了一会儿,“爸爸妈妈很支持我读书,都叫我不要操心,但我知道他们有的时候也得靠借钱才能支持我们四个孩子的学费,我很想早点工作帮父母分担。”


小小年纪的女孩比同龄人更加懂事,也承担了更多。甲差阿依莫要给弟弟妹妹做饭,看着他们学习,分担妈妈的工作,她现在就是这个家的小家长。她的学习特别刻苦,在2021年获得凉山州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赛项一等奖,在英语口语,仪容仪表,专业技能三个方面的综合表现优异。


图为甘洛县职业技术学校一角。

封面新闻 罗一致 周彬 摄


“最开始家人和我其实都不了解酒店管理专业,但通过初三的招生宣讲以及看到同村学长学姐在选择这个专业后能在星级酒店和旅游景点就业。”好就业,是甲差阿依莫选择这个专业的最大动力。


现在的她,还不知道读大学和梦想的职业之间会遇到多少难关要闯,只知道要努力读书,才能走出去,只有走出去、看到了世界真正的样子,才知道在大山之外,原来生活还有很多种可能。


END.结语

这三个故事,仅是中国广大西部地区人们借助教育摆脱贫困、向上生长的一角。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凉山的人们,长期以来为了生存千方百计突破各种资源困境,事实上,教育才是最易获得、最能带来深度改变、体现长远价值的可持续发展资源。


它不见得会直接给孩子们带来肉眼可见的物质财富,但能给他们以最起码的知识和技能,还能重塑受教育者的思维、眼光、境界、格局。捐建甘洛职校的碧桂园集团创始人杨国强本人就对发展职业教育极为热心,他和碧桂园集团、国强公益基金会已捐建并运营两所公益性质的职业技术学校,重点招收家境困难的学生,他还不厌其烦在全国两会等场合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频频发声。


图为甘洛县职业技术学校一角。

封面新闻 罗一致 周彬 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贫困学子掌握一技之长,就能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收致富,大凉山人如今深信这一道理。回望曾经贫瘠的土地,通过教育扶贫特别是职业教育悉心培育一粒粒“种子”,如今正开出簇簇希望的繁花,未来将为大凉山点亮一条条“幸福路”。


封面新闻记者 任吉军 罗一致 周彬

评论 1

  • teacheryang 2023-12-12 发表于四川

    点赞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