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总制片人颜占领(也是《第三极》、《香巴拉深处》的总制片人),找到祝勇,希望他做这部纪录片的总导演,也是想赋予纪录片更多的文学气质。但要精准地、较为完整地呈现新疆,并不容易。作为纪录片《天山脚下》的总导演,祝勇对此深有体会他坦承自己做了这么多年纪录片,新疆是最难把握的一个主题。“首先是因为新疆太大,太多元——地理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多元,很难一下抓住它的特征,或者说,它的特征,就是多元。我们知道,从事艺术创作最难的就是大而化之,找不出具体的形象。我们很难找出一个符号来表现新疆。”
《天山脚下》画面截屏
经过认真的梳理、思考,祝勇最终还是成功找到一个核心的创作思路。从片名《天山脚下》,他想到,无论天山顶上的天池,还是终年不化的冰川,都是水。水可以做片子的主要符号。“新疆是亚欧大陆上距离大海最远的地方,但新疆并不缺水,在沙漠戈壁深处,暗藏着一片片绿洲,就是因为有水的滋润。天山顶上的万年冰川,是巨大的立体水库,冰川融水,化成伊犁河、塔里木河这样的滔滔大河,也通过新疆人挖掘的坎儿井穿越沙漠,渗入田园,北疆冬日的大雪,其实那也是水,固体的水。”
《天山脚下》画面截屏
在祝勇看来,新疆大雪的阵势,丝毫不逊于春天里猛涨的大河。“水在新疆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新疆百花盛开、瓜果芬芳,也都是水化育成的。新疆的人、新疆的艺术,也都是水化育的,新疆人的性格奔腾如江河,透明似湖水。新疆的文化,更如滔滔大河。”也正是因为这个核心线索,《天山脚下》里许多故事都与此有关,比如第一集里的羊群过河、孩子跳雪、高山滑雪、福海捕鱼等,都与水有关。”
《天山脚下》画面截屏
当然,这部纪录片不是纯自然类纪录片,最终还是需要通过人,来表达新疆的特质、新疆的性格。祝勇说,“水孕育了生命,我们歌咏生命,也就是赞美了新疆,赞美了这块土地。”
《天山脚下》画面截屏
为了《天山脚下》,祝勇多次前往新疆。在整个拍摄制作过程中,新疆人的对生活的热爱,让他感触很深。“他们无论身处何种自然条件下,都能创造出最佳的生活方式来犒赏自己,让生活有滋有味。”除了片子里呈现的案例,比如在火焰山下的葡萄园里睡觉,福海的冬季捕鱼等等之外,祝勇还向封面新闻记者回忆起一个没有拍到片子里的例子。
《天山脚下》画面截屏
那是在库车调研时,他在自由市场上转悠的时候,发现了新疆传统的冰淇琳。那是在冬季的时候,爬到冰山上取冰,挖地窖存起来,可以一直存到第二年夏天,再一块一块取出来,加上奶油、白糖、葡萄干等各种配料做成冰淇琳。“新疆人在没有电冰箱的年代就有自己的冰淇淋了。现在的市场上,还有人在卖这种传统的冰淇淋。这样的例子,在新疆俯拾皆是。”
小贴士:
纪录片《天山脚下》7月16-20日(周一到周五)将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黄金时段(20:08)第三次播出。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