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青铜文明民族历史文化分会场:摩梭“非遗”如何传承?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6-18 22:23 177315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摄影 陈羽啸

泸沽湖,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与云南省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交界处,其中三分之二位于四川省,三分之一位于云南省。这里,有着中国唯一现存的母系氏族社会群体——摩梭人。摩梭文化,是长期生活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而在现代文明和其他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摩梭文化应该如何生存?6月18日,在凉山州盐源县举行的“探秘定笮古文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届盐源青铜文化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类研讨分会场上,来自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的杨环,就从非遗保护的角度,分析了摩梭文化的保护之道。

杨环

“摩梭文化非遗保护现状不容乐观,有些有被遗忘的趋势,而有些在旅游文化发展中被过度使用。”杨环介绍,在目前的非遗保护项目中,关于摩梭文化的项目并不太多。国家级非遗项目中,仅有摩梭人的原始民间舞蹈“甲搓舞”一项。省级非遗项目中,仅有4项,分别是:摩梭人转湖节、摩梭人成丁礼、甲搓舞、泸沽湖摩梭人母系氏族习俗;而州级的非遗项目,则有2项:泸沽湖摩梭人转山转海节、摩梭人达巴习俗。这些,都聚焦于摩梭人的传统习俗,杨环说,在建筑营造、传统医药、传统美术、传统游艺与竞技等方面,保护和传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杨环以摩梭人相对固定的建筑形态和独特的居住文化为分享内容,分析了非遗保护中相对完整的案例。

杨环介绍,因为摩梭文化长期处于边缘,再加上物质、技术条件的制约,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建筑形态和独特的居住文化。“摩梭建筑文化反映了摩梭人的精神空间观念,同时,摩梭住居空间观念也是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

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一个神与之对应、以女性为主体的摩梭住居、祖母屋的设立,这些内容在杨环看来,都能够体现摩梭社会的特性。“摩梭建筑带有浓郁的川滇结合部地域和民族特色,具有非常高的建筑学、宗教学、民俗学研究价值。在2014年,摩梭建筑成功入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除了成功入选案例的介绍,杨环还对摩梭文化其他内容申遗,提供了四点建议。一是对摩梭文化进行整体性的保护。“摩梭文化是由摩梭人生存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存在的物质文化形态和非物质文化形态、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个层面共同构成的多维空间。因此整体性保护中就包含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传统院落、传统业态、传统母系家庭等。”二是抢救性保护,包括开展文化普查,针对评估结果制定和完善各类抢修保护方案,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等。三是传承性保护。在这一环节,杨环特别强调了非遗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非遗申请和填报资料的重要性。四是生产性保护,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摩梭“非遗”转化为文化产品,从而更长远地对摩梭文化进行保护。

评论 1

  • 风风火火恍恍惚惚 2022-06-20

    神秘的摩梭文化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