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草木记⑫ | 仿佛有一万个名字的“艾”,居然真不止一种植物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6-03 15:01 161080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嘉宾介绍

蔓玫,作家,植物学硕士,自然风物爱好者。著有《节气手帖》《抑郁生花》等图书。


俗语讲:“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临近端午,被认为可以驱病、防蚊、辟邪的艾草,又一次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门上。药用、洗澡、泡酒、做糕点……作为自古就被中国人认为“收之治百病”的植物,其实早已加入了端午的仪式感。今年端午节,封面新闻记者邀请了作家蔓玫,一起走进艾草的世界。

走在街上,已经有商贩开始兜售艾草。暗绿色的羽状或掌状叶片、叶背面往往覆盖一层白色绒毛,仔细闻闻,还有一种独特的植物清香味道。这三点,成为我们挑选艾草时的重要标志。艾草、艾蒿、野蒿……端午的艾草似乎有很多的名字。但其实,你今年买的艾草和去年买的艾草,说不定并不是同一种植物。因为自古就被中国人看重的“艾”,本身就并非某一个植物物种的特指。

市场上已经被购买的艾叶与菖蒲

民间对于“艾”的认识,其实是对菊科蒿属多种植物的通称。较常见的几个物种包括艾、五月艾、野艾蒿、南艾蒿等。依古往今来的时代变化、地域差异,这些“艾”又存在许多别名与俗名,这也是植物学中典型的“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蔓玫解释道,这种对多种“艾”的混用、通用久已有之,“这些植物在形态、分布、气味上都颇具相似之处,分布也极为广泛,因此古人只能依据简单的外观辨识而笼统地称为‘艾’。然而‘艾’也并非它们唯一的名字,如《诗经》中‘蘩’‘苹’‘萧’等都是指艾草类植物,至于它们各自对应的是具体哪一个物种,鉴别起来就更复杂了。同理,莫说对于古人,即使是在信息更为健全、科学知识更具系统性的今天,普通人也未必能准确加以区分。”

“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这是我们使用艾叶的最常见的方式。蔓玫说,这些古老用法的依据,主要还在于艾叶的芳香气味。蒿属植物普遍含有多种特殊的挥发油成分,艾叶们当然也不例外。至于一直在传统医学中的药用价值,也是源自这些挥发油的功劳。

“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常见艾叶中的挥发油成分主要包括1.8-桉叶油素、水合莰烯、樟脑、龙脑、蒿酮、侧柏酮等。这些组分存在一定的抑菌作用,因此被认为对健康有益,在药品与药理相对匮乏的古代,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类似今天的消炎药、杀虫剂(除虫菊酯)的作用。”也正是因为此,自古以来,才会不断地出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这些说法。直至现在,家中有小孩的家庭,还会使用艾叶熬水给孩子洗澡,以此来躲避端午“五毒”的侵害。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人们对于艾叶香味的推崇,从佩戴香囊到制作食物,一项也不落下。其实,从清明节开始,我们已经就开始食用艾叶所做的食物了。

蔓玫在采访中提到,清明的应时糕点艾蒿馍馍、青团、清明粿等等,也是加入了上述几种菊科蒿属植物的“艾”制作而成。但是因为艾叶类气味浓烈,处理不当可能会存在苦涩的味道。因此,在市面上出售的青团,更乐于使用如鼠麹草、泥胡菜、小麦叶、菠菜等取而代之。

四川的艾蒿馍馍

“清明带柳,端午挂艾。”我国的传统节日大都与自然植物有关,应季而食的饮食文化更是明显的体现。在蔓玫的回忆中,沿街售卖的艾草与菖蒲带来的翠绿和香气,也是暖风带来的初夏记忆。

“满车叶片翠绿硬朗茂盛,随意地歇在路旁浓郁树荫下。风气已暖,即使是遥遥路过的人也能闻到它们散发的清灼气味。许多人家都会买来,置于门楣,更讲究一点的会以红线缠系。天气已热,艾叶往往放几天就会风干枯萎,家人将之取下,剪碎裹以纱布,作为简单的香包挂在衣橱里,或是煮水泡澡。”后来长大成人的蔓玫,从事过一段时间的花艺设计工作。她告诉记者,适逢端午的时候,也会将艾叶作为重要的材料进行搭配,设计出一些花束和花盒的产品,同样非常清新可爱。

在成都街头,与鲜花一起售卖的艾叶

民俗的生命力,来自于个体鲜活记忆的不断加入。就像是年年生的艾草一般,取而不尽,用而不竭。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