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主导产业“建圈强链” 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教融合基地已输出200余名产业人才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5-31 21:01 39258

封面新闻记者 杨金祝

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健全现代产业体系。在此之前,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加快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

活动现场。受访者供图

5月30日,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教融合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模拟版图工程师培养项目正式开班,来自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大学、成都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重庆城市科技学院等高等院校的近40名大四学生,将在基地进行为期3个月左右的项目实训。

累计培训300余人次

引产入教拓宽就业渠道

近年以来,随着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产品市场需求持续增长,IC产业产品创新和技术迭代较快,下游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与此同时,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也带动了IC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然而技术的过快升级迭代也让不少高校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难以接触到IC产业前沿的应用技术,毕业之后短时间内无法适应IC企业的岗位要求。

高新电子信息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真正把产业的最新应用需求带入课堂,培养出能够马上符合企业用人要求的人才,包括今天开班的模拟版图工程师培养项目在内,基地的IC类项目老师将全部由集成电路企业的资深工程师兼任。

运营方式上,基地、企业、高校三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企业提出用人需求,派出资深导师;基地对接企业的项目订单,进行岗位和技术分析,打造特色实训课程;高校再将学生送到基地进行培养。在实训期结束经企业考核合格后,学生可直接在企业入职上岗。

“经过我们的联合培养,学生毕业后基本都能胜任岗位要求,能直接参与项目实施”。四川和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基地直接输出即用型人才,这样的模式可以为中小企业节省深入高校大规模校招的成本。这样惠及学生企业双方的有机衔接机制,也让越来越多的企业、高等院校愿意主动参与到基地的运营中来。

截至目前,基地已跟50余家企业、20多所高校达成合作协议或意向,累计培训学生300余人次,并有200余人与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企业达成就业意向。

瞄准缺口

计划每年输送800名IC人才

电子信息产业是成都首个万亿级产业,作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承载地,成都高新区拥有规上电子信息企业184家,2021年,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规上企业产值4702亿,增长24.2%,在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版图占据重要一极。而集成电路产业又是电子信息产业中足具战略意义的一块。随着成都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蓬勃成长,集成电路设计岗位的缺口也逐渐成为了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基地成立以来,我们就不断主动对接成都高新区内电子信息企业,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制定开班培养计划。”高新电子信息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基地还将围绕模拟IC设计、数字IC设计、模拟版图设计、封装与测试等集成电路核心领域开设更多的人才输送培养班,以人才“活水”持续激发成都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活力。

据了解,基地二期建设已经启动,预计全部建成后每年可为成都高新区IC产业输送800到1000名即用型人才。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