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蜱虫为何变成“夺命”毒虫?昆虫专家告诉你被叮咬后如何正确处理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5-31 11:39 65586

封面新闻记者 苟春

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南信阳市潢川县一老人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去世,关联多人死亡或发病。

小小蜱虫为何变成“夺命”毒虫?主要分布在哪儿?如何传播病毒?被蜱虫叮咬后应该如何正确处理?5月30日,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向记者进行了解答。

据了解,蜱虫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蜱虫多分布在开阔的自然界,如森林、灌木丛、草原、半荒漠地带,不同的蜱虫会因为气候、土壤、植被等的不同,而分布在不同的地区。我国的蜱虫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湖北省、山东省、安徽省、江苏省等省。

此外,蜱虫的嗅觉极为敏感,能在几米之外嗅到宿主的气味,爬到树叶或草尖上等候觅食,当人和动物经过时,突然跳到人和动物的身上,伺机吸血。吸血时口器牢牢固定在宿主皮肤上,惊吓时也不离去。若强行拔除,易将假头断折于皮肤内。它不仅可咬伤皮肤,而且是螺旋体、立克次体、病毒、细菌感染的媒介。

而俗称的“蜱虫病”就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可能是布尼亚病毒、克白灵病毒感染导致,好发于蜱虫疫原区的居民和旅游者。据了解,“蜱虫病”可通过蜱虫叮咬传播,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同时,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病原体动物的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有可能会导致传播。

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告诉记者,不是每一只蜱虫都携带病毒,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蜱虫都能传染疾病。但仍要注意防护,避免被叮咬。蜱虫吸血不同于蚊子,它在吸血时是将头扎进了皮肤里,如果被蜱虫叮咬后,不能直接拔出,可以用烟熏,乙醚、煤油等涂抹使其自动脱落,避免造成二次伤害,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四川也有蜱虫分布,在这个季节就会出现。”赵力说,蜱虫一般都会隐藏在草坪、灌木丛里。因此,在野外要尽量减少接触,也尽量避免宠物去这些地方,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地长时间坐卧。此外,外露的手和颈部可以事先涂抹一些祛虫的药水。

同时,赵力提醒,出游时尽量选择颜色浅的长裤长袖,同时要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不仅是针对蜱虫,这是对吸血虫类都是比较有效的防范办法。

新闻多一点:

被蜱虫叮咬后怎么办?

如果发现局部还有停留在皮肤上的蜱虫,不要用力将其拔除。可以用氯仿、乙醚、煤油等涂在蜱的头部,使其窒息后自行脱落下来。伤口局部可以做适当的消毒处理,比如外搽碘伏等。一般要及时使用抗生素,避免出现并发症。

如果其口器已经断在皮内,可以做局部麻醉,然后通过手术方式将其取出。如果局部有红、肿、疼痛,可以外用激素药膏或者预防感染的药膏,进行对症的抗炎、抗感染治疗。

有时蜱虫叮咬可能引起一些全身中毒症状,或者传染立克次体、病毒等,所以患者要密切观察。如果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患者要加用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如果出现了高烧、皮疹等,也应该积极查明原因,然后进行对症治疗。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