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东方锅炉辅机容器车间电焊工郑伟:在年轻人身上看到对技术的热爱 三代工匠精神有了传承|党代表风采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5-22 19:20 101164


封面新闻记者 刘恪生

人物简介

郑伟,男,1977年2月生,汉族,四川省自贡市人,焊接高级技师。1996年毕业于自贡市东锅技校,同年在东方锅炉参加工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骨干成员,创新探索技术填补了多项业内空白,为第三代核电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是“全国技术能手”“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工匠”等称号的获得者。


五年感受

“能成为一名基层党代表,我非常荣幸,也非常光荣。国家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这些年,也给了我们企业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才有了我成长的空间。作为一名普通的技术工匠,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不断精益求精。”


未来期许

“这五年,我已逐渐将重心放到帮助公司和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人才上面,希望继续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培养3名核心技术传承人,攻克更多业内的技术难题。”


党代表的一天

5月中旬,东方锅炉辅机容器车间。

早晨8点,郑伟准时在车间召开班前会。“跟往天一样,大家注意安全,这次的两个换热器项目,操作有问题的要及时说,要确保产品质量。”

会后,安排9个班组成员分头行动,各自负责自己的工位。身着蓝色工作服的郑伟到各个工位巡查了一遍,“昨天说了要换个工艺方法操作,今天你想好具体操作思路没有?”在一个工位前,郑伟与一名班组成员沟通了昨天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指导。

“巡查主要是发现他们的工艺纪律问题,还有安全操作必须规范,比如登高作业要及时提醒他们系好安全带,在密闭空间作业劝导他们戴好口罩、护目镜。”忙完这些,郑伟又和技术员讨论图纸修改的问题。“有几个地方图纸标注不太规范,需要修改,我们要进行商量,找工艺人员修改一下。”

中午12时23分,工作告一段落的郑伟才发现徒弟早晨给他带的包子还没吃。“算了,今天中午就将就吃包子,吃完了休息一会儿又该干活路了。”

吃完包子的郑伟,坐在椅子上刚休息了一会儿,就到1点半了。他又开始下午的工位巡查。“还要检查一下焊材够不够,确保晚班能正常进行。然后要检查组员们的焊接记录有没有规范填写,发现有问题要及时纠正。”

5时22分,忙了一天的郑伟招呼几名组员开始清场打扫。“一天中最重要的,就是提醒他们注意安全,规范操作。”特别急、难、险、重或技术要求特别高时,他会亲自上阵进行操作。

26年的工厂一线操作,电焊这门技术已和郑伟融为一体。从懵懵懂懂的“天才青年”到人人尊敬的“郑师傅”,郑伟的肩上不仅多出了很多老茧,更多出了许多责任。每天,他也在不断重复着当年师傅口中他当时并不以为意的谆谆教导,“一代代就是这么成长起来的。”

成长经历

“意外”获奖激发热爱 

一路“开挂”成了老师傅们眼中的“天才青年”

1993年秋天,16岁的郑伟来到自贡市东锅技校学电焊。三年后,从学校毕业的他被分配到东锅厂辅机容器车间,当上了一名普通的电焊工。

2003年,一次全市的电焊操作比赛,让郑伟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次比赛,我得了全市的第三名。巨大的成就感,让我一下子对自己的电焊技术充满了信心。”

郑伟说,自从那以后,他一有闲暇时间,就钻研电焊技术。钻研各种电焊的技巧,成了他的兴趣爱好。慢慢地,他也变得更加热爱这项技术,在工作中不断反复试验、总结、尝试。

日子日复一天,年复一年。在老师傅们的眼里,这个有天分、肯钻研、很刻苦的小伙子,进步非常地快。没有多久,在业内大大小小的比赛上,前三名里经常能见到郑伟的身影。即便是全市、全省、全国的大型比赛里,他也经常取得突出成绩。

2010年,33岁的郑伟开始带徒弟。2015年,公司为郑伟成立了焊接班组,开始带团队“打硬仗”。“我徒弟中,也有几个有天分的年轻人,他们的经历跟我很像,近年来也取得了不少不错的成绩。”郑伟很为自己的徒弟骄傲,“前两年他们参加川南四市的比赛,获得了第一名,在省上名次也排名前列。”

进厂10余年后,那个刚进厂时的青涩小伙,成了厂里的技术尖兵,并且一路“开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技术尖兵

多项技术填补业内空白 

啃不下“硬骨头”时最先想到的就是他

一般人攻不下的项目,大家最先想到的人,就是郑伟。今年年初,公司一个重要的攻关项目,经过五六次反复测试都失败了,达不到客户要求。没办法,只能让郑伟“出马”。

单枪匹马,郑伟心无旁骛地在车间里耗了两天,最终啃下了这块“硬骨头”,达到了客户要求的高水准。一个多月,攻关项目顺利完成。“可能还是经验吧,平时我非常注重操作中的一切细节,这可能是大家认为我有天分的原因。”郑伟说,在他拿下的许多重要项目中,细节是决定成败的主要因素。

还有一次,有一个项目需要左右手同时操作焊接。当时,团队里很少有人接触这样高难度的操作,公司选了3个老师傅带队,也包括郑伟。他们带着一个年轻人,钻进了车间,开始废寝忘食地不停试验。这个项目难度高、时间紧、要求严,在老、中、青三代技术尖兵的努力下,半年时间就完成了任务,客户非常满意。

说起来,这并非郑伟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20多年时间里,他曾经创造过多次奇迹。率先开展手工钨极氩弧焊双人对焊一次成形技术在核电不锈钢薄板部件上的探索和应用,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了这一有效、独特的操作技术,填补了行业技术空白。在国内首台自主研发的“华龙一号”ACC核电安注箱球罐的焊接制造过程中,创造业内奇迹,为第三代核电技术首堆示范产品制造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印度N厂关键设备高加管板封口焊质量攻关中,他作为主要攻关者之一,积极开展特殊操作技艺的摸索工作,在苛刻的工艺条件下,掌握了特殊焊接操作技术,该项焊接操作技术属于行业首创。

通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郑伟出色地掌握了多种复杂结构形式、各种空间位置条件下的焊条电弧焊、手工钨级氩弧焊、半自动气保护焊技术;出色地掌握了多种特殊材料(镍基、复合材料、异种钢等)的焊接技术。他还将长期刻苦钻研焊接专业理论知识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积极撰写论文、操作技术总结、焊接操作技术教案,用于指导焊工和生产。其中一篇论文获得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机械工业高技能人才优秀论文》优秀奖。

工匠传承

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人才 

他坦言:最大心愿是让工匠精神传承下去

从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到“有天分的小青年”,再到技术团队带队人,一直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内业内一流专家,郑伟花了20多年时间。这20多年时间里,老一辈的电焊技术带头人大多已退休,45岁的郑伟已是公司、业内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力量。

“这么多年,我从老师以及公司老一辈技术能手那里,学到了非常多宝贵的经验。现在,我也正在把这些经验丰富、完善、创新、突破,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郑伟说,这些年,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对电焊技术的那种热爱,三代工匠精神算是有了传承。

在郑伟眼中,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当传承者。“干我们这一行,一定要有一种痴迷的热爱,还要有责任心、肯钻研、重细节,不怕失败。”郑伟说,工匠精神,就是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不断精益求精。

“近年来,我发现有很多年轻人愿意来学习电焊,甚至周末加班练技术。在工作上,他们提升得很快,也热衷于学习。”他说,过去他们那会儿,一个普通的电焊工要一年才能成熟,现在半年就可以出师。

多年来,郑伟长期坚持对年轻焊工的技艺传授,积极培养年轻技术能手,许多徒弟都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并不断取得优异成绩。由他带出的余欢、徐显波、杨洪等年轻焊工,在四川省四地市焊工比赛、自贡市焊工比赛中荣获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优异成绩。余欢获得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首届“盐都工匠”、自贡市青年五四奖章。近几年来,他为车间带出30多名优秀焊工先后获得了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为公司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公司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行业内注入了更多新鲜的血液。

作为一名电焊工,郑伟始终扎根一线,在不断的实践中,勇于创新、摸索、提出新方法、新技艺,并落实到新产品的应用中,拥有多项QC成果,焊接质量改进成果。郑伟多次荣获公司 “先进工作者”、“十佳焊工”等荣誉;2014年东方电气集团“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工匠”等荣誉称号。2016年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18年获得“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称号。

他曾多次代表公司参加各级焊工比赛,并获得奖励。获得2009年“李斌杯”全国锅炉机械行业焊工比赛中获得团体第二名,单项第一名,获“优秀焊工”称号;2014年四川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获得“优秀奖”; 2011年参加四川省“攀钢杯”焊工比赛获得“技术能手称号”;2010年四川省国有企业焊工大赛获得铜奖。

2018年底,在推荐郑伟作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人选的推荐意见表上,有一段话或许最能体现郑伟平凡又不平凡的职业人生:工作卓有成效,具有高超的焊接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出色的创新能力。在化工容器、电站辅机、核电产品,尤其是国家自主三代核电技术上有突出贡献,在多项重大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焊接操作技术的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积极开展“传帮带”,毫不保留地进行技艺传授,带动和培养了一批批技能人才,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

评论 2

  • 万源市石窝镇驻村队员周宇 2022-09-02

    让工匠精神传承下去

  • 三台潼川镇胜丰村张宜乾 2022-05-23

    郑伟👍👍👍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