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将新增防洪堤500公里 防内涝能力提升至应对50年一遇暴雨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5-12 14:25 36101

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三江润城、百河为脉、千渠入院、万里织网”,这是成都致力于以青山为底、绿道为轴、江河为脉,让城市自然有序生长的公园城市格局。

5月11日,封面新闻记者从成都市政府官网了解到,《成都市“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已经印发。针对市民关注的洪涝灾害防御能力的提升,成都市主城区范围的防内涝能力将提升至应对50年一遇暴雨。

▲ 发展指标体系

管好盛水的“盆”

将提升沱江金堂、南河新津等区域防洪能力

对标城市公共安全,成都的洪涝防御短板亟待补齐。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成都已基本形成“上蓄、中分、下排”的防洪涝体系,防洪形势总体较好,但金堂城区、锦江华阳、新津南河等部分区域防洪标准偏低,2018、2020年均遭受较大洪灾。城乡排水设施运行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排水管理体制机制还需改革创新。汲取郑州“7.20”特大暴雨教训,超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偏弱。

对此,成都市将构建江河洪水防御、城市内涝防治、科学避险减灾三位一体的防洪减灾体系。聚焦主要江河防洪达标建设,新增防洪堤500公里,整治加固堤防100公里;提升沱江金堂、南河新津、府河黄龙溪等重点区域防洪能力;加大山洪灾害综合治理力度,有效应对山洪灾害;全面消除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对新出现的病险水库及时除险加固;实现超标准洪涝灾害不发生群体性伤亡。

到2025年,现有主要江河堤防达标率提高到90%;主城区“12+2”区域内涝防治能力提升至能有效应对50年一遇的暴雨。

▲ 《规划》包含范围

提供优质水资源

积极探索直饮水试点

成都市将构建“纵横联通、多源互济”的多水源供水体系。基本建成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提高城乡供水能力和供水品质,新建19座水厂,扩建13座水厂,全市区域内主力生活给水厂达到42座,工业水厂达到3座,总供水能力达到944.3万立方米/日(备用10万立方米/日),满足经济社会的用水需求;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增强抗旱减灾能力。

推进高品质供水改革,积极探索直饮水试点,健全二次供水管理机制,引导高品质饮水产业健康发展。成都市2025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70.85亿立方米,到2025年,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24立方米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12立方米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57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95%,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中心城区控制在9.5%以内、其余区(市)县控制在10%以内,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达到5亿立方米。

完成李家岩水库建设

使成都市第二水源尽早发挥效益

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在科学论证的前提下,成都将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水源工程,构建“纵横联通、多源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积极配合、全面推进“引大济岷”“毗河二期”“长征渠”等省级重点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期间全面开工,增强成都市水资源保障能力;开展“再造都江堰”水利大提升行动相关工作,助力构建全省水安全保障体系;完成李家岩水库建设,使成都市第二水源尽早发挥效益;开工建设三坝水库,建成后可为四川天府新区和大邑县等地提供水源,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构建多水源供水格局;开工建设久隆水库,建成后可保障东部新区综合用水;积极推进彭州市东林寺水库、金堂县羊毛沟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新建白鹿湖水库、东安水库,开展桃花湖水库、郑家水库、青云水库、杨溪水库、新都区石堤堰水厂应急水源水库等小型水库工程前期工作,解决干旱死角的用水难题。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