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成都邛崃市平乐古镇 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文化遗产 | 了不起的我们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5-10 22:17 50958

封面新闻记者 杨澜

一到入夏季节,四川省成都邛崃市平乐古镇的阳光就变得格外明媚。白沫江穿过古镇,倒映着蔚蓝的天,流淌的水给空气里带来了丝丝凉意。

倒映着蓝天的白沫江

清晨,位于古镇内的居民们就都开始忙活起来了,打铁的、做竹编的、喝茶的…这座在公元前150年西汉时期就已形成的古镇,如今仍富有烟火气息。听着白沫江水在石板上淌过,在鸟儿树枝间鸣叫的声音中醒来,已成为了社区居民们的日常。

在这里出生、长大、就业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瓷胎竹编传承人游伟和禹王社区书记杨云,见证了这些年的点滴变化。

“曾经这里走了很多人,去沿海打工,或者读书。不过近年来,因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古镇的人气愈发‘红火’起来。”游伟说。

俯瞰平乐古镇。受访者供图

守护禹王传统村落的手艺人:

“看见游客心里就高兴,有人气什么都好”

5月7日,游伟像往常一样,穿着围裙在店里忙活着。捏着一小把切割好的竹丝,他手上的动作快速、有力、精准、游刃有余。

今天他的任务是为即将体验瓷胎竹编的学生们制作半成品,这样一来,孩子们上手就会容易很多,“现在做的是‘裁料’,在正式编织之前的步骤。我先打个底,好让学生们发挥,最后我再帮他们收尾就行了。”

正在店里忙碌的游伟

在店里编织打样、设计新产品,在店外教学培训、分享技艺,游伟的生活总是围绕这几件事来进行。游伟说,虽然近几年店里受到了疫情的冲击,但销售额还是不错。

“以前镇上走了很多人,去沿海打工,或者读书。镇上的经济不景气,竹编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没有人来学、也卖不出去。后来,古镇开始红火起来,游客多了,销量就起来了。沿海的工厂不行了,出去打工的人回来之后,发现做竹编也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就都留了下来。”游伟说道。

整理过街貌的古镇一角

古镇的发展留住了艺术,也留住了人。这样的经历让游伟意识到,文化遗产和古镇是一体的。2008年,邛崃市瓷胎竹编被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是这门技艺迎来“春天”的转折点。同年,游伟位于古镇内禹王村落的工作室开张了。

游伟告诉记者,更大的转折点是在几年前。2017年,平乐镇禹王社区被写入《中国传统村落档案》。2018年,禹王社区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禹王社区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村落的知名度扩大了,手艺人也一并跟着“沾光”,迄今为止,镇上有接近200户人加入了居家灵活就业队伍,专门从事生产、编织工作。

工作台上,游伟编织的“半成品”

订单变多了,游伟和徒弟们开始思考怎么才能让竹编更好看、更有美感。如今工作室的竹编品类多样,能满足不同年龄段审美需求。

过去5年,游伟教了不少学生。“手艺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把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竹编技术是清朝就有了,我是第五代传承人,不能封闭,不能让技艺在我这里断了。”他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瓷胎竹编这门传统技艺,也保护着禹王社区。

“保护村落就是保护文化,村落好了,文化就好。看见游客我心里就高兴,有人气就什么都好。”这是游伟的心里话。

清朝时期留下来的古建筑

传统村落的生命力构成:

古建筑、历史人文、风俗文化、文物点

沿着白沫江一路走来,镇上栽种了13棵古榕树,历经千余年的时间,它们如今和古镇“长”成了一体。根系发达、枝叶茂盛,古榕树为这里世代的居民们遮阴避暑,它们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正如同这座古老的村落一样。

街上的居民说,“这里很多房子都是在清朝建造的,古人的智慧太妙了,这些古建筑外面看着旧,其实特别结实,能抗震、防水,还冬暖夏凉。”

记者了解到,古建筑顶部架空层和屋顶挑檐的存在,能起到很好的调温作用。譬如挑檐,不仅令建筑造型美观,在功能上也照顾周到。通过把屋檐向外挑出一定尺寸,可以调节阳光的照射效果。当夏天早上温度较低时,阳光可以照进建筑内部。正午的太阳几乎位于正上方时,就只能照射到檐柱外侧,热量被隔离在建筑外部,室内就能保持凉爽。在冬天时分,随着太阳升起,建筑内部逐渐接受光照,到了正午,阳光正好射入室内最内侧墙位置,就能使得屋内暖意洋洋。

禹王社区书记杨云告诉记者,“2019年的时候,四川省财政厅和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下达了中央农村环境整治资金,向禹王社区分配了270万,包装打造‘禹王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对现有农贸市场及周边雨污管网改造、因管网改造涉及的路面和建筑进行了拆除和恢复工作。这些工作成效在我们居民眼里看来是很明显的。”

除了建筑和街貌,禹王传统村落的保护还有很多方面。

沿江种植的古榕树

他自豪地告诉记者,“在禹王社区,可以看到很多原乡风俗,像传统赶集、古戏台唱戏、老茶馆听戏等。社区内还有23.54万平方米保存完好的明清古街建筑群,如长庆街、禹王古街、福惠街等。因此我认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是由保护历史人文、风俗文化、历史建筑、重要遗存、文物点等组成的。”

为了更好开展工作,《平乐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办法》从名镇古街保护管理、文物古迹与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旅游景区与古建筑民居保护管理、古镇景区交通管理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

谈及将来,杨云说,“镇上将会借力相关部门征集或者聘用修复工匠,组建历史建筑修缮队伍,做到定期维护,有效保护。为了保护文化,我们还要打造具有平乐特色的‘传统村落’旅游品牌,深入挖掘平乐九古文化、八大文化,提升打造八店街打铁铺、竹编工坊等8个特色体验式民俗文创小店,保护传承竹麻号子、竹龙、河灯祈福等特色传统民俗活动。”

白沫江将古镇“一分为二”,船只缓缓从江面驶过。受访者供图

四川的保护之路:

从“富有挑战性”到大力推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

6819个,这是全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数量。333个,这是四川省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数量,占比达到了5%。

传统村落保护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2012年之前,这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记者向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了解到,这项工作曾面临着不少严峻的问题,比如传统村落“空心化”、基础设施不完善、保护资金不足、缺乏联动发展等。

如何推进?从2012年起,四川开始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开展了4批省级传统村落申报工作,其中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达333个,居全国第九,列入四川省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达到了1046个。

2020年以来,四川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和示范县,2020年6月,甘孜州被确定为第一批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10个示范市(州)之一,获得中央财政资金1.5亿元。2022年4月,广元市昭化区、泸州市合江县被列为2022年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获得中央财政资金1.125亿元,大力推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

在保护传统村落的路上,除了当地的保护,强有力的立法也必不可少。记者获悉,《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已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填补了传统村落一直缺乏相关地方立法保护的空缺。

持续开展四川省传统村落申报工作,大力推进四川省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未来,这条保护之路将会一直延续下去。

评论 1

  • 嘿嘿呼啦啦 2022-05-10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