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与登山同行 大学教授携子成珠峰2022年的首批登顶者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5-09 21:11 81468


封面新闻记者 杨峰 刘建

“10年间我登珠峰4次,终于首次登顶,感谢珠峰的接纳。”2022年4月30日,经历5天的攀登后,中国11名登山者在向导的协助下从珠峰北坡登顶,成为今年登顶珠峰的首支队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陈刚和在读大学的儿子陈李昊是这支登山队中的两位特殊成员,“我们不只是登山者,在登顶过程中采集科研数据才是更重要的工作。”

从2020年的珠峰登山季结束,到陈刚一行登顶,珠峰之巅已有近两年没有从珠峰北坡迎来登山者。2021年5月14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通知,决定停止2021年春季珠峰北坡登山活动。当时已在珠峰北坡海拔7300米上拉练的唯一一支登山队,因此中止行程,陈刚和陈李昊当时也在这支队伍中。

珠峰的登顶季一般从每年5月中旬开始,80%的登顶完成在5月17日—5月27日之间。2022年的这次攀登,是陈刚连续第三年尝试冲顶,并首次将行程提前到4月,在珠峰南坡登山活动开始前就出发。“4月的天气让登山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难度都显著增加。但我期待珠峰太久了,愿意用更多的准备来获得珠峰的接纳。”

登山队登顶途中。受访者供图

登山队登顶途中。受访者供图

抢在珠峰登山季前,教授父子率先登顶

陈刚,武汉人,50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大地测量、海洋测绘等研究工作。2020年挂职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副总工程师,全程参与中尼珠峰高程测量这一国家任务。

陈李昊,武汉人,20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测绘专业大二学生,国家登山一级运动员、攀岩二级运动员。

2022年5月7日,封面新闻记者连线已经从珠峰返回拉萨的陈刚时,他依然频频咳嗽。“下山的时候,遇到大风刺激了喉咙,结果3天讲不出话来,今天才刚刚恢复。”

这次久等的登顶,陈刚一行准备得并不轻松。“登顶珠峰,天气、运气、勇气、力气缺一不可。”据悉,登山队日程安排较往年提前了一个月,3月25日前后就在拉萨集结。但上海、广东等地的疫情让4人缺席,获批登山的15人,只有11人到场。

“我们的行程比往年早,天气状况变得更难预料。”陈刚介绍,为了让身体能提前适应更恶劣的天气环境,登山队的训练营地,设置在了比海拔5200米的珠峰北坡大本营高600米的5800米前进营地。

陈刚一行在4月14日的第一次拉练至海拔7028米营地时,就被风雪所击退。“风太大了,我们提前设置的3顶帐篷都被吹垮。”为了安全,陈刚和登山队被迫冒着风雪连夜耗费5个小时,在4月15日凌晨撤回到6500米营地。

“撤回路上我们经过一处冰壁的时候,我儿子走在最前面,摔了一下。我在后面隔着几十米和他喊话,没有回应,害怕他摔到头,摔晕了,着急赶过去路上自己也摔了。两个人一时都难以恢复平衡。当时我俩和一个向导全都靠一个锁绳拽着,如果绳子出了问题,我们就全完了。”陈刚回忆到这段回撤过程中最惊险的经历时,依然感到心悸。这次紧急下撤,让登山队员几乎个个带伤,有摔伤也有冻伤,只能休整两周等天气转好。

陈刚和登山队员在休整期间多次复盘4月15日下撤时遭遇的这次险情,这段路是之前训练和往年登山队均能平稳度过的一段路,但是因为这次提前拉练,偶遇气候突变,冰壁上又速降一层薄雪,天黑看不清详情,让这段熟悉的通道变得险情频发。

4月26日,陈刚和登山队员们对比了多个来源的天气预报后,认为这是一个少有的窗口期,登山队立即从5200米大本营出发。“我们的运气也确实很好,没有遇到变天。大家在4月30日上午成功冲顶。”

陈刚和陈李昊父子,除了必要的登山装备外,还带了两套高精度实时动态测量仪器上山,完成了珠峰北坡线路上部分地理信息采集,并在登顶途中采集了冰雪样及岩石标本。 

5月3日,陈刚在社交平台上发文感恩:“2022年4月30日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并于5月2日晚安全返回大本营。感谢珠峰的接纳,感谢各位领导、亲朋好友、同事和同学们的关心支持!”

5月4日中午,“巅峰使命2022——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的科考小队13名队员,成为今年第二支登顶珠峰的队伍。科考队在登顶过程中完成了中国首次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的珠峰科考任务。

陈刚和陈李昊在登顶途中。受访者供图

陈刚和陈李昊在珠峰之巅合影。受访者供图


结缘珠峰30年,曾为珠峰测身高

陈刚和珠峰的“相约”已有30年。就读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工测系的陈刚,1991年毕业前夕,正逢国测一大队受到国务院通令嘉奖,被授予“功绩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测绘大队”荣誉称号。学校邀请老队员做了一场报告会,多次提到了1975年的珠峰测高。陈刚听得热血沸腾。他当即下决心,一定要继承测绘前辈的精神,到珠峰去搞测量工作。

大学刚毕业,陈刚就给西藏测绘部门写信,请求进藏工作。尽管这一愿望并未实现,但后期工作和珠峰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别是汶川地震后近10多年,陈刚及团队,一直在做青藏高原地壳运动的监测。

“珠峰高程测量纪念碑下方,有一个永久观测点。从2008年开始,我们只要有任务就会造访这里。”

2015年,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波及珠峰地区。冒着余震,陈刚和团队对珠峰北坡地区距震中300公里范围内的观测点,进行了跟踪测量。

仅这一年,陈刚就到珠峰附近地区进行了三次测量工作,每次都要待一个多月以上,他和团队也正式启动了尼泊尔地震对珠峰地区垂向变化影响的研究课题。

“作为世界‘第三极’,珠峰的显著变化与南北极一样,对全球地学研究有重要的指示意义,而且,珠峰一直以来就是板块运动的活跃区域,作为测绘工作者,来这里工作,义不容辞。”陈刚说。

陈刚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登山科考队的老队员,2012年就开始攀登珠峰,当年抵达海拔7500米高度时,遭遇大风撤回。后来,他还参与过学校登山科考队组织的攀登全球七大洲最高峰和徒步南、北极的科考活动。

10多年的珠峰观测资料积累,良好的体魄和丰富的攀登经验,让陈刚在2020年等来了再次攀登珠峰的机会。作为中尼珠峰高程测量任务的参与者,陈刚曾在国家登山训练基地训练了100多天,“体能练得非常好。”但上山后因为连续下大雪,多次发生雪崩、山路中断。“3次尝试冲顶,3次都被天气压了回来,体力耗尽,只能放弃。最后将登顶的任务托付给队友。”

陈李昊和团旗合影。受访者供图

陈刚和陈李昊在珠峰之巅合影。受访者供图

携子科考,希望更多频次地采集珠峰数据

“登山是地质大学的传统”,陈刚从小就带着儿子陈李昊登山。2020年,陈李昊考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的专业和陈刚研究的方向相同。

2019年7月11日,陈刚带着儿子成功登顶了7546米慕士塔格峰。这次登山的过程中,陈李昊曾遭遇严重缺氧状态。“我们四个人把他运送到大本营,凌晨联系车送往塔士库尔干县城,途中身体稍有好转,就没去医院,经过3天调整休养后,孩子决定继续攀登。”

“我永远记得这个日子,成功登顶后,我儿子做什么事都很有信心,因为登山这条路确实是靠自信心、靠毅力,还要能吃苦,对一个小孩来说这是人生中、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经历。我儿子登顶时不满18岁,是现今国内登上这座山峰年纪最小的队员。”2020年9月,陈李昊成功登顶8021米的卓奥友峰(世界第6高峰),取得了攀登珠峰的资格。

2021年攀登珠峰,是陈刚和陈李昊共同的计划,因疫情打断后,但准备工作仍在持续,更详细规划了一路上可以做的科考任务。2022年3月,得知新一年度的登山许可获批后,陈刚和儿子迅速赶往拉萨。“晚一天,就可能有新的变数。”

在2022年的登顶过程中,陈李昊展现出了比父亲更强的登山能力。“我儿子现在已经比我要“强”很多了,这次登珠峰,他一直走在第一个,开路、率先登顶,并领先我45分钟。”

截至2022年5月5日,从珠峰北坡出发登顶两支登山队伍,均已安全下山。

陈刚向封面新闻记者表示,他和儿子在攀上世界之巅的征程中还分别带了写有“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庆祝共青团成立100周年”的祝福语和共青团旗。陈刚希望陈李昊在这次登顶之行中,经受更多的历练。人生如登山,事业如登山,陈刚和儿子是事业需要登山。他们用攀登珠峰的精神,宣誓了他们对事业的热爱。

评论 3

  • jar 2022-05-10

    好文章

  • fm9824 2022-05-10

    勇敢的父子

  • 雁江区迎接镇龙家村驻村第一书记 2022-05-09

    热烈祝贺登顶成功。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