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声腔中传承文脉 陈智林:川剧承载着上下五千年的厚重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5-01 12:25 56156

川剧《草鞋县令》剧照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我们都是百姓养,碗里装的百姓粮。身上穿的百姓衣,当官就该为民想。”这是川剧《草鞋县令》“纪大奎”的台词。为了诠释好这一角色,“纪大奎”的扮演者、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陈智林,在“五一”小长假期间仍坚守在文艺岗位,为他热爱的川剧事业忙碌着。

陈智林,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自1979年从事川剧艺术以来,他深挖巴蜀特色文化,在《巴山秀才》《易胆大》《夕照祁山》《草鞋县令》等剧目中担纲主角,成功塑造了秀才孟登科、名优易胆大、纪大奎等脍炙人口的舞台艺术形象,是全国戏曲界艺兼文武、唱作俱佳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川剧界领军人物。

陈智林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

“在全国的剧种里,川剧是表现能力和表述能力最强的剧种。”陈智林介绍,川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曾出现过“蜀戏冠天下”的局面。作为古典艺术的川剧,大约形成于清代康熙后期至雍正年间。明末清初,便有昆曲、弋阳腔、青阳腔、西梆子、湖北汉调、安徽徽调等流入四川,逐步“改调而歌之”用四川方言演唱。

“中国传统戏曲,是蕴含中华民族艺术审美的国粹腔调。川剧既有阳春白雪的高洁,也有下里巴人的淳朴。”陈智林认为,“川剧承载着上下五千年的厚重。为什么川剧有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就是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各种戏曲不断融合、融入,在四川环境中共生共荣到今天。”

川剧《草鞋县令》剧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火种传承与延续的基因,川剧是首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戏曲。身为川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智林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广川剧、培养新人。“传承川剧在源头上就是要护住人才,保住阵地,培育新人也决定着川剧的未来。”

在陈智林的努力下,由其担任院长的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川剧系,迎来招生“黄金期”——从创办初期的13位学生到如今的250多位学生。“目前这250多位学生,来自全省各地,不仅表演行当齐全,连川剧业内最紧缺的打击乐也招到了新苗子。”陈智林还主张“学、创、演、赛”的育人模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在练功房里打下基础,并通过一次次真操实练,绽放新的光彩。

川剧《草鞋县令》剧照

“现在这批孩子,已经开始活跃在川剧舞台上了。”2021年底,由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川剧专业学生带来的毕业大戏《白蛇传》,受到不少业内人士的称赞;在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舞台,川剧《草鞋县令》的演员班底,均是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的师生,川剧系、音乐系、戏剧系学生共46名学生参演,占了演员总数80%以上,实现了艺术生产高校与行业的衔接。

“五一”期间,由四川省川剧院联合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共同打造的新版川剧《草鞋县令》,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剧本、表演、音乐、舞美、服装的提升打磨。据了解,该剧自2018年12月首演以来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入选文旅部“百年百部”创作计划重点扶持作品、“2020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等。

今年,《草鞋县令》还将参加第十七届文华奖评奖。届时,陈智林也将携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师生、四川省川剧院青年演员一起,在全国舞台上展示川剧的艺术魅力。“星火燎星,我们有责任让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我也坚信川剧会随着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再次重新绽放出它该有的辉煌。”陈智林说。

评论 1

  • 中天镇宝盖寺村驻村队员宋道志 2022-05-01

    我们都是百姓养,碗里装的百姓粮。身上穿的百姓衣,当官就该为民想。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