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成都“太婆粽子”背后故事:养活三代人 还把粽子包成了产业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3-06-22 10:31 107385

封面新闻记者 邹阿江 杨霁月

端午前夕,成都市金牛区驷马桥街道马鞍东路人声鼎沸,一派繁忙景象。

梧桐树下,粽子工们围坐在盛满糯米的塑料盆旁忙碌。展叶、填料、包裹、绕线,只需12秒,一个个有棱有角的手工肉粽就包好了。

6月18日,封面新闻记者来到马鞍东路“粽子一条街”探访,几百米长的街沿上搭着简易篷布,篷布下是各种以“太婆”“老字号”命名的粽子铺,前来选购的市民和游客络绎不绝。

包粽子的粽工们

“今年端午的粽子订单已经排满了,忙得很!”说话的人是“粽子太婆”梁兴碧,尽管60多岁,她包起粽子来速度快过很多年轻人。梁兴碧的铺面所在街道被称为“粽子一条街”,40多年前,4名退休女工在路边现包现卖新鲜粽子,带火了这条街的粽子生意。

从30后到90后的粽子工,从单一口味的白味粽到十几种口味的肉粽,从零零散散的几家粽子铺到百米长的“粽子一条街”,成都这条街的粽子养活了三代人,带动了一个产业链的发展,更留下了传承。

包粽子能养家

婆婆们互帮互助 供孩子取得双学位


98岁的马婆婆

今年98岁的周启玉,是这条街上最早卖手工粽子的婆婆。因为丈夫姓马,邻居就都唤她“马婆婆”。作为“粽子一条街”的“开山太婆”,98岁高龄的马婆婆仍保留着端午节前来“打街”的老习惯——除了指导儿孙包粽子,还跟老顾客们摆龙门阵。

这个端午也不例外。“包紧点,粽子煮好后才香。”“大火煮半个小时,转小火煮1一个半小时,闷到第二天早上吃是最好的。”当天上午,记者来到粽子铺时,她正坐在梧桐树下“指挥”。

20世纪80年代,退休后的马婆婆和三位女工开始在街边包粽子卖,因为干净卫生,真材实料,很快成都马鞍东路的“婆婆粽”有了名声。

“刚开始那阵包粽子的线是很宝贵的,只能从毛线手套上拆下来,为了寻线,我们跑过很多地方买线,后来就有商家开始卖线了,再到后面又有了做包装盒的商家。”马婆婆的儿子马天利告诉记者,马鞍东路的粽子推动了粽子产业链的发展,也养活了三代人。

任婆婆

住在马婆婆隔壁的任婆婆就赶上了当年卖粽子的第一股红利。任婆婆今年75岁,说起卖粽子,她有说不完的故事。比如,她最感谢的人就是马婆婆,“当年是她送了一袋糯米给我,教我包粽子带我入行。”“那年端午节,我卖了三天的粽子,就把女儿一学期的学费和生活费凑够了。”

靠卖手工粽子养活一代人的故事一点也不假。卖粽子之前的任婆婆是一名裁缝,据她透露,当年女儿正好上高中需要用钱,日子过得并不好。“裁一件中山服需要两天,赚5块钱,一个月能接五六件就不错了。”

任婆婆回忆道,第二年端午她就在家门口卖起了粽子。“白味粽子三块钱一斤,真想不到三天我就把女儿的学费凑起来了,还有剩余呢!比裁衣服轻松得多。”说起当年卖粽子的经历,任婆婆满脸骄傲,那些年靠卖粽子,她供女儿拿了两个学士学位。

粽子的变革与创新

研发新口味新包装 把粽子带进直播间


40余年来,小巷的粽子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与街道的变迁,顾客的年轻化倒逼粽子口味推陈出新;互联网社会的发展促使传统实体店入驻电商,让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营销“接力赛”得以实现。

“七龙珠”大肉粽

从传承到创新,“粽子太婆”梁兴碧把粽子包出了花样。除了传统口味的粽子,梁兴碧根据顾客的需求还推出了咖喱牛肉粽、麻辣排骨粽等口味粽子。除了味道的创新,她还奇思妙想推出来了一斤多重的“七龙珠”肉粽,这种粽子有“全家福”之称,用五花肉和七颗蛋黄裹着糯米制成,需横切成片与家人分享食用。

不仅如此,梁兴碧还把粽子搬进了直播间。2020年的端午节,她第一次通过网络向海内外网友展示包粽子。“那年线上销售额占了全部销售额的40%左右,是19年的两倍。”在梁兴碧看来,直播可以让消费者更直观地感受到粽子的生产过程。

“昨天还有一个百万up主在我这里开直播吃粽子,那个小姑娘不得了,吃了八个粽子,我真怕她吃撑了。”面对采访的镜头,梁兴碧早已习以为常。她说,“如今的粽子一条街上已经有很多商家走进直播间带货了。粽子不单是节庆食物,还被市民和网友们赋予了更多美食属性。”

手拿“七龙珠”大肉粽的梁婆婆

粽子的变革与创新也给一些人创造了就业的机会。粽子走进直播间后,梁兴碧粽子铺的订单排得满满当当。“95后”粽子工小刘是梁兴碧粽子铺的一名帮工,因为包粽子的速度很快,她时常也会成为顾客抖音视频中的主角。

“听说我们包粽子的视频在网络点击上万,其实我只是想快点把面前的糯米包完,因为酬劳和糯米斤数挂钩。”小刘介绍,自己每年都会来“粽子一条街”帮工,12秒包一个粽子,一天能包2000多个,收入大概有400块钱。

组织成立社区“手工粽子协会”

在传统与创新中守住粽子的传统味道


“这里的粽子都是街坊们手工做的。我看过他们包粽子,各个环节都很仔细,用料也很考究,而且干净卫生。”住在附近的居民张大爷告诉记者,“婆婆”们诚信经商的理念,是“粽子一条街”声名远播的重要原因。

他表示,“当前‘粽子一条街’已经从马鞍东路东街延伸到西街了,开粽子铺的商户也越来越多,带动了社区一部分居民的就业。”说起粽子一条街的发展,张大爷深有感触,“端午前一个月这条街就忙碌起来了,社区的居民在这兼职,能挣三四百块一天呢,我老伴就在这里帮忙包粽子呢!”

同样深有体会的还有来自马鞍社区居委会的副主任朱明曦。他透露,“现在是‘粽子一条街’最为热闹的时候,除了寻香而来的食客,还有不少网友来此体验端午节的‘新鲜感’。”

朱明曦

“无论是年轻一代还是老一辈开粽铺的人,他们都深深地热爱着这份传统,将其视为一种文化传承。这也是‘粽子一条街’能守住传统味道的秘诀。”朱明曦这样说道。

在传统与创新中,如何保护和传承‘粽子一条街’的文化?守住粽子的传统味道?

朱明曦介绍,“马鞍东路社区正在商家中组织成立‘手工粽协会’,希望维护这条街原汁原味的传统手艺。”

此外,他表示当前街道和社区会在传统节日期间举办粽子文化节等相关活动,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和了解粽子文化。同时,致力于打造粽子一条街旅游景点,吸引全国乃至世界更多游客前来品尝和了解粽子文化。

评论 11

  • fm2071982兴隆镇关蓬村 2023-06-23 发表于四川

    看了

  • 何鹏 2023-06-22 发表于四川

    安康

  • 北海之滨 2023-06-22 发表于四川

    太婆辛苦了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