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院士行骗多省无人识破 尊重实干方能刺破“假院士”神话|热点即阅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08-06 21:40 150214

封面新闻记者 罗田怡 杨霁月 剪辑 周彬

近日,一名自称“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的男子被媒体集体打假。澎湃新闻调查发现,中国科学院官网各类院士名单均查无此人。更离谱的是,他还自称“解放军少将”“原第一军医大学常务副校长”“抗疫副总指挥”。更离谱的是,他还自称是“水泊梁山阮小七第二十七代传人”,将学术身份与江湖传说混为一谈。

一个假院士,为何能行骗多年无人识破?首先是社会信任被滥用。利用公众对“院士”“抗疫英雄”的崇敬心理实施欺诈,利用了各方的盲目崇拜心理。只要打着“院士”旗号,很多单位就不加核实,争相邀请。其次,是把关不严。院士身份在中国科学院官网一查便知,如此简单的验证程序竟无人执行。最后,是造假成本太低。假冒院士行骗,即便被揭穿也很少受到严厉处罚。

霁月认为,打击假冒专家刻不容缓。相关部门应建立权威身份核验机制,各单位邀请专家时必须主动核验,必须严格审核身份。对冒充少将、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等行为依法严惩。只有让造假者付出沉重代价,才能杜绝此类事情发生。

假院士行骗多省无人识破,反映出的不仅是监管缺失,更是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当编造头衔能轻易收割崇拜,当虚假光环比真才实学更受追捧,这才是最可怕的。要刺破“假院士”的神话,必须建立权威身份核验机制,对造假者依法严惩。但更重要的是,全社会都要树立尊重实干的价值导向。

只有当踏实做事比包装头衔更受尊重,当真才实学比虚名浮华更有价值,假院士们的生存土壤才会彻底消失。守住学术尊严,始于每一次对“权威”的理性审视。

评论 1

  • 茨木 2025-08-06 发表于辽宁

    离谱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