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李秋: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精准防控识别机制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3-03-10 21:07 34859

封面新闻记者 李茂佳 实习生 张思敏

“中小学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重大变化。青少年心理危机问题越来越引发社会关注。”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院长李秋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时表示,虽然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是青少年焦虑、抑郁等情绪依然需要各方面关注,并建立相关精准防控识别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院长李秋。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紧张、焦虑抑郁;升学压力、网课效果差、担心成绩;学习动力低,失去意义感,迷茫;网络和手机、电子产品成瘾等。”李秋代表认为,如果不在早期关注、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这些情况会不断积累,不仅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会影响整个家庭以及社会的稳定。

对此,李秋代表呼吁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危机的早期精准识别与有效干预,建立相关防控机制。她提出六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在中小学开设生涯辅导课程。通过生涯辅导、成长型思维培训,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与职业,并在此基础上学会选择学习方向及选择职业,为自己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避免成长过程中一旦遇到挫折,就迷失方向。

二是完善中小学(甚至大学)心理危机筛查制度,提高心理危机识别精准度。各学校借助专业心理检测系统每年对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危机筛查,由于中小学心理危机事件绝大部分发生在特殊家庭,如单亲、离异、重组家庭或极度贫困、亲子关系冲突严重的家庭等中,尤其应将特殊家庭学生纳入重点人群加以关注。

三是中小学(大学)要全面构建班主任、学科教师、心理委员、心理辅导专兼职教师等人员参与的干预网络,明确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根据心理危机的类别分类制定干预方案,完善危机转介机制,提高心理危机处置有效性。

四是根据学校心理危机识别与处置工作开展情况,每年定期开展由教委联合卫健委统一举办中小学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专题培训,重点面向心理健康教育薄弱学校或重点人群密集的学校。培训学校分管校长以及心理健康专、兼职老师以及重点人群家长,提高家长对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处理能力。

五是基层卫生主管部门承担培训提升乡村教师、城镇农村社区工作者、基层医生对青少年心理问题识别能力的责任。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早预防、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能力,“打通防控网络最后1公里”。同时,也借助“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培养家长正确养育、引导孩子的思维与方法。

六是将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公共卫生防控任务、建设心理危机上报系统。各学校及基础医疗机构、社区,应通过心理危机上报系统定期上报心理危机筛查情况以及重大心理危机事件。各级疾控中心对教委、卫健委加强对学校心理危机精准识别工作的考核,对于没有开展科学检测工作或筛查不到位的学校进行通报。

评论 1

  • fm2150029 2023-09-01 发表于四川

    心理教育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