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部研究“市民文学”学术专著《中国市民文学史》补订版在川推出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4-02 18:06 34282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蒋瑞尧

在写“中国市民文学史”之前,首先要界定何为中国意义上的“市民文学”。在词学研究专家、四川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谢桃坊看来,它是封建社会后期于市民阶层中兴起后流行于都市的、通俗的、表现市民社会的文学,其种类与形式复杂多样,资料浩繁而散乱,历史线索模糊,尤其是有许多待开垦的土地。

谢桃坊在家中书房(张杰摄影)

“市民文学”与“通俗文学”相近,尤其是宋以来流行于都市的各种通俗文学,如话本、歌词、诸宫调、戏文、杂剧、散曲、传奇、花部、时调小曲、花鼓词、弹词、子弟书、拟话本,以及历史演义小说、武侠小说等等。

谢桃坊长期致力于词学研究,著有《宋词概论》《中国词学史》《宋词辨》《词学辨》《宋词论集》《唐宋词谱校正》等。澳门大学施议对教授在《百年词学通论》中,将谢桃坊列为“百年词学研究第五代的代表人物”。宋词本是雅俗共赏的文学样式,通俗歌词在市民文化娱乐场所瓦市甚为流行,具有市民文学性质,所以谢桃坊在搜集词学资料时亦关注宋以来的通俗文学。

2015年版

研究柳永词作,生发对“市民文学”的研究兴趣

1985年春天,在研究柳永这位北宋著名词人时,谢桃坊直觉地注意到柳永与新兴市民思潮的关系。尤其是柳永被普遍认为“接受了都市市民思潮的影响,因科举落第而不可能进入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生活,只得加入了都市民间通俗文艺的队伍,为下层民众写作”。

这引发了他对“市民文学”浓厚的研究兴趣。

对自宋代以来的通俗文学,进行学术研究,虽然是一个崭新的领域,难点较多,需要打破研究词学的思维定势,但却激发了谢桃坊的浓厚兴趣与探究精神。在他看来,市民文学虽然不是正统,但却是历史客观存在的一部分。它们为什么会存在,为什么会受欢迎,有哪些可取之处,又有哪些较大的缺陷,都是值得研究的。

谢桃坊花费了几年光阴,对中国市民文学进行专门研究。进入这个领域,让谢桃坊对传统文化中比较异质的那一面有了新鲜认识,同时也发现,其中有非常富有生命活力的东西。

2022年版

学术专著生命力旺盛,首版25年来已出到第四版

浓厚的研究兴趣,促使谢桃坊写出了《中国市民文学史》。在这本书中,谢桃坊首次对文学史上不大为人所注意的话本、讲唱文学、戏文和小说等与市民密切相关的文学知识进行了系统研究。

1997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后,《中国市民文学史》成为国内第一部专门研究“中国市民文学”的学术专著。2003年、2021年两次修订再版。2022年春天,补订版再次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可见其学术价值和生命力之旺盛。

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谢桃坊对宋代流行的通俗歌词,宋人话本小说的市民女性群像,中国文学“大团圆”格局的形成,元人杂剧的世俗题材,元人散曲的市民趣味,中国四大古典小说的主旨,明清时调小曲的文学性质与艺术价值,凤阳花鼓词的艺术特色,近世白话青楼小说的盛衰,现代武侠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市民文学社会化过程考察,中国市民文学受众心理分析等,均有深入、系统的研究。

中国市民文学自公元11世纪诞生以来,经过近千年的发展,长期占据大众文化市场。市民文学实质上是消遣文学,受众从文艺的表演与阅读欣赏中体验到某种美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好奇的心理,由此获得愉悦与快乐。

市民文学的受众兴趣十分广泛,他们不仅喜欢那些市民社会的现实故事,还喜欢其他种种历史的、侠义的、世情的故事。他们从中以代表各类价值倾向的理想人物建构一个理想的世界,接受民间素朴的伦理道德观念,获得各种有用的文化知识。在梳理、书写市民文学史时,谢桃坊也不掩饰自己的一些基本价值判断,如对市民文学中活泼积极、反封建礼教的意识的一面给予肯定,对消极、庸俗的一面给予批评。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