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永健。图/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被荧光蛋白染色的HeLa癌细胞。橘色是癌细胞的高尔基体,绿色是纺锤体的微管,蓝色是细胞核。图/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封面新闻记者 何晞宇 综合报道
上周三(8月24日),64岁的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钱永健(Roger Tsien)在离寓所1000多公里以外俄亥冈州尤金市逝世。这个消息在一周后,才由钱永健任职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下称UCSD)校长普勒迪普•考斯拉(Pradeep Khosla)发布在学校论坛上。根据《圣地亚哥联合论坛报》的报道,这个突然的消息在当地尤其是学界,掀起轩然大波。
截止目前,钱永健的家人以及UCSD都没有对外公布钱永健的死因。普勒迪普•考斯拉表示,钱永健是在访问尤金市期间突然去世的。去世前,钱永健正走在当地的一条自行车步道上。
是他照亮科学
众所周知2008年,钱永健与美国生物学家马丁•沙尔菲和日本有机化学家兼海洋生物学家下村修2名科学家以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获得该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而钱永健还有一项重要的发明,就是使有机染料与钙或者其他离子结合。这个“钙成像”的方法令少数细胞在数亿细胞组成的系统中里亮起来,或者某些分子在细胞亿万个分子中亮起来。“是他照亮了科学”,UCSD在8月31日的一篇纪念钱永健的文章中说到。
UCSD生物化学研究室中一位华裔科学家姜涛曾表示,钱永健单凭80年代末的“钙离子荧光探针技术”就该获诺贝尔奖了。
与钱永健同龄的另一名诺贝尔生物化学奖获得者巴利•夏普莱斯(K.BarrySharpless)说,“很少有极聪明的人同时还极具创意——钱永健两样都占了。”
2009年,为纪念的钱永健在生物科学方面做出的贡献,时任圣地亚哥市市长的杰瑞•桑德斯(Jerry Sanders)宣布每年2月19日为该市的“钱永健日”。
“被歧视”的童年
钱永健1952年2月1日,生于美国纽约。其父钱学榘于1939年赴美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由于钱学榘的堂兄钱学森也曾就读于该系,兄弟上同一名校同一学系曾传为美谈。
但根据钱永健自传中的叙述,在国内声名显赫的钱家,早年在纽约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上世纪60年代,美国种族歧视还非常严重,不只针对黑人,也针对黄种人以及其他有色人种。
钱永健的母亲李懿颖在纽约做护士,钱学榘则为了养家频繁的更换工作。钱永健记得,当钱父准备在纽约利文斯顿区买房定居时,房产商拒绝了他们一家的要求,理由是“他们不想利文斯顿变成另一个‘中国城’,而且他们担心其他买房的顾客会拒绝购买一个中国家庭附近的房子。”
最后,钱氏夫妇不得不向一位政府官员求助,这位官员的办公室给利文斯顿的房地产商去了一封信,警告他们种族歧视是违法的。
当着400人吵架
钱永健几乎一生没有离开过校园。1972年,钱永健在哈佛大学获得化学及物理学最优等学士学位,1977年,他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生理学博士学位。在担任了5年剑桥大学研究员,7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副教授以后,1989年钱永健成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药理学以及生物化学教授。
获得诺贝尔奖后,钱永健曾说,“我在美国出生成长,但我不太会说中文”等言论曾引起巨大的争议。据《圣地亚哥联合论坛报》报道钱永健在学界也以直率闻名。2013年,钱永健在著名的索尔科生物研究院,当着400人的面与85岁的生物学家詹姆士•沃森(196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大吵,“一架成名”。
然而詹姆士•沃森也不是“善茬”,这位古怪老科学家曾由于“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甚至“肥胖歧视”的言论而丢了工作,还因为“没钱”,就嚷嚷着把自己的诺贝尔奖牌给卖了。
在索尔科研究院,钱永健公开的反驳了沃森关于氧化剂和抗氧化剂的看法。《圣地亚哥联合论坛报》报道说,当一位科学家上前为两人调节矛盾时,“两人气呼呼地对望着。”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