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曹钰 实习生 陈霞 综合川观新闻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入“快车道”以来,尤其在两省市的毗邻地区,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一体化发展趋势较为明显。其中,川渝高竹新区是川渝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四川省广安市与重庆市渝北区合作共建的川渝高竹新区,于2020年12月获批,是川渝两省市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的重大功能平台,是目前全国唯一的跨省域共建新区。除了推动毗邻地区产业融合发展,川渝高竹新区还肩负着更为重要的改革创新任务——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
新的一年,成渝两地将如何携手共同推动高竹新区改革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期推出我们的“双圈”·川渝“对对碰”第四期,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渝北区委书记于会文和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广安市委书记张彤将带来他们的“合作大计”。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广安市委书记张彤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渝北区委书记于会文
谈合作进展
推进“536”改革实践 成立全国首个跨省域税费征管服务中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专章部署‘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工作,赋予了我们重大历史使命,意味着新区不仅是战略前沿,也是改革前沿。”张彤代表在接受川观新闻采访时表示。
在无现成经验可借鉴,又无固定可依赖的情况下,广安、渝北两市区坚持边建设、边探索、边总结,在快速奔跑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加速奔跑。
在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方面,川渝高竹新区已彻底打破行政区划,按照“先定山水后定城”的规划思路和“政策就高不就低、成本就低不就高”的优惠条件,初步形成“536”改革成果,即经济活动5个一体化、社会事务3个属地化、6大跨省域共建机制。
“‘5’就是发展规划、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运行管理5个经济活动一体化。比如,创新构建“领导小组+管委会+国有公司”三级管理模式,按照“权责对等、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原则,一体推进新区开发建设。‘3’就是村镇管理、基层治理、社会保障3个社会事务属地化。‘6’就是构建了运行管理、市场化经营、人才一体化发展、税费征管服务、要素保障、法务联动6大跨省域共建机制。”张彤代表进一步解释道。
“典型案例就是税费征管。经梳理,广安市和渝北区的税费征管差异事项有801项。”张彤代表说,高竹新区建立,双方共同成立了全国首个跨省域税费征管服务中心,“目前已有725个事项实现统一,以前企业办税需花时间在渝北、广安来回跑,如今在新区可即到即办。”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川渝高竹新区,按照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要求,优化合作开发工作机制,实现经济活动一体开展、社会事务分区管理,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跨省域一体化发展经验。”张彤代表表示。
谈合作优势
政策优势、产业优势齐聚 新区建设机遇大于挑战
2021年12月27日,筹建一年的川渝高竹新区管理机构揭牌,正式运行,这标志着新区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对于刚刚起步建设的高竹新区来说,仍面临着不少改革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张彤代表在接受川观新闻采访时表示,从政策效应层面出发,他认为,“总体来看,新区建设机遇大于挑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出台后,一些后续配套政策陆续推出。同时,川渝两省市也在为支持川渝高竹新区改革创新发展“量身定制”系列政策措施。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渝北区委书记于会文则将新区优势聚焦在“产业合作”方面。他在接受封面新闻专访时表示,“川渝高竹新区最大的产业优势是汽车产业,目前,新区内有160多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90%的企业都为重庆汽车产业配套。渝北汽车产值和产量均占重庆全市1/3,是未来构建“2+4+1”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内容。”
对于新区未来的产业合作规划,于会文代表踌躇满志,信心满满。他表示,接下来将用好新区的汽车产业基础,为渝北的长安福特、长安汽车、上依红、上通五等主车企业做配套,建设好“国家创新型产业协作配套区”。
于会文代表同时认为,新区也将聚焦双城经济圈产业规划和投资投向,策划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及主要配套基地、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力争列两省市重点项目3个、总投资70亿元以上。同时瞄准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及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开展联合精准招商,靶向对接“三类500强”企业,高规格举办投资推介活动。“我们力争今年在链主企业、头部企业招引入驻方面取得突破。”于会文代表说。
此外,新区还将积极争取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氢能示范基地、四川省汽车产业研究院等项目落地,打造川渝氢能源汽车绿色产业孵化基地。
谈合作规划
新区肩负“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使命 提出四项创新改革路径
截至目前,高竹新区建设各项工作都在有序推进之中,可以说是其势渐成、前景可期。除在“硬件”建设上加足马力,高竹新区还肩负着一项重大的“软实力任务”——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为全国跨省域一体化发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针对此,于会文代表提出了四项具体的创新改革突破“路径”:他建议,首先要推进跨省域一体化改革,制定出台《川渝高竹新区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着力深化市场经营、税费征管、人才保障、法务联动、要素同城同价等跨省域一体化发展创新成果。持续深化川渝通办改革,探索“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机制,推进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
其次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于会文代表认为,新区要按照“一体统计、前台集成、跨省分享”原则,探索经济统计分算方式,实现数据共享和发展成果跨省分享。探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供应审批等管理权限改革,试行建设用地指标、收储和出让统一管理机制。探索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市场监管等经济管理权限与行政区范围适度分离。
同时,要注重创新开发机制改革。支持高竹开发公司与大型央企、国企合作,探索通过ABO片区开发、EPC+F、融资代建等模式推进新区开发建设,推动高竹开发公司实现市场化运营、集团化管控。
于会文代表强调,新区还将加快赋权赋能改革。推动两省市人大出台《关于促进和保障川渝高竹新区开发建设的决定》,依法依规授予新区经济管理权限,同步争取出台新区行政权力清单,赋予新区行政主体地位。
“高竹新区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后已经有了一些改革经验,未来希望国家有关部委和两省市相关部门继续关注新区建设,指导新区探索出更多可视化的成果,形成一套成熟的、完整的、系统的改革发展经验。”于会文代表向封面新闻表示,希望“高竹模式”能够在全国进行推广运用,为其他毗邻区提供“高竹智慧”、贡献“高竹力量”。
评论 1
草木知秋 2022-03-11
一体化正在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