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晚年的几次恸哭,究竟有何心结?

新华社客户端 2022-02-07 15:34 69659

“建立新中国死了多少人?有谁认真想过?我是想过这个问题的。”

毛泽东对身边的护士长吴旭君说。

作为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毛泽东有万般豪情,也有千般柔情。他会一直使用长征时的旧毛毯,只为不忘革命成功来之不易;即使因营养不良而浮肿,他也不愿吃肉,只因想到全国人民还吃不上肉。

这位真正把人民、把国家放在心上的共产党人,究竟有何“心绪、心境和心结”?

1952年10月,毛泽东在河南视察黄河。新华社记者侯波摄

这要从毛泽东晚年的几次恸哭讲起……

文 | 李慎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 | 丁贵梓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书摘,摘编自《忧患百姓忧患党:毛泽东关于党不变质思想探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部分内容摘编自2013年7月出版的修订版大字本),原文有删减,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晚年之泪,为谁而流?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虎气雄风、一世坚强,但往往忽略了他情感丰富、柔情似水的另一面。根据2003年12月由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1949~1976)》(下)的记载及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毛泽东在其晚年确是常动感情,甚至痛哭失声。

如1972年12月,福建省莆田县城郊公社小学教员李庆霖致信毛泽东,反映他的一个插队务农的孩子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以及作为父亲的苦恼和不平。这封来信,使特别关心农民的毛泽东受到很大触动,看后流下了眼泪。用他后来的话说,这封信写得“相当好”,“我摆在这里几个月,经常看,看了三遍半,这才下决心写回信”。

次年4月,毛泽东复信说:“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这可能使毛泽东进一步了解到基层群众,这可能是1975年11月6日下决心提出“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依据之一。

如1975年7月28日,即毛泽东刚刚做了眼睛白内障手术的第五天。亲自为毛泽东做手术的眼科大夫唐由之是这么叙述的:

当时“房间里只有毛主席和我两个人,戴上眼镜的毛主席起先静静地读书,后来小声低吟着什么,继而突然嚎啕大哭,我看见他手捧着书本,哭得白发乱颤,哭声悲痛又感慨。事发突然,我既紧张又害怕,不知如何是好,赶快走过去劝慰他,让他节制,别哭坏了眼睛。过了一会,毛主席渐渐平静一些,同时把书递给我看,原来是南宋著名思想家陈亮写的《念奴娇·登多景楼》”。

从目前已知的毛泽东晚年的哭声中,此次“嚎啕大哭”,可能最能窥见毛泽东晚年忧患百姓忧患党的心绪、心境和心结。深谙我国古文的毛泽东,阅诵古文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沟通古今,古为今用,以推助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人在生命之烛即将燃尽之时,往往会像老牛静卧反刍一样,咀嚼着眼前浮现的一生“奋蹄”的一幕幕历程。诵读700多年前陈亮的这首词,回首自己亲身参与甚至是直接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五十多年艰辛奋斗和苦难辉煌的革命历程,揽扫当时国际国内的大势,展望中国与世界可能发生的各种前景,此时此刻的毛泽东,有多少特有的体味和话语会涌上他的心头呀。

如1976年1月8日下午,工作人员为毛泽东读周恩来逝世的讣告,身在重病中的“毛泽东听着听着,紧锁起眉头,慢慢地闭上眼睛。工作人员看到,不一会儿,从他闭着的眼里渐渐溢出两行泪水”。

14日下午,工作人员为他念中央送审的周恩来追悼大会上的悼词稿。“听悼词时,毛泽东再也不能控制自己,失声痛哭。这在毛泽东是极少见的。”这其中无疑有对自己战友的深切怀念,同时也可能有他对党和国家未来命运的强烈关注和深深的隐忧。

如1976年前后,“毛泽东喜欢怀念往事,常谈起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的事情,愿意看这方面内容的电影。一次,银幕上伴随着高昂雄壮的乐曲,出现人民解放军整队进入刚攻克的某城市受到市民们热烈欢迎的场面。渐渐地,毛泽东开始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先是阵阵抽泣,随即失声大哭,工作人员只得将他搀扶退场”。

这可以作为毛泽东对身边护士长吴旭君所说的“建立新中国死了多少人?有谁认真想过?我是想过这个问题的”这一谈话的心灵的注释。

如1975年夏天,由于连降暴雨,河南省南部发生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造成河堤溃决,水库坍塌,驻马店、许昌、南阳等地区30多个县(市)严重受灾,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一天,工作人员给毛泽东读有关河南水灾的内部报道。当读到受灾某县仍有大批群众处于危难之中,解放军救援队伍赶到现场时已有几十名群众丧生时,工作人员忽然听到抽泣声。这才发现,毛泽东眼中早已浸满泪水,面部表情极为伤感。为了避免术后的眼睛受到感染,工作人员用消毒毛巾为他擦拭眼睛。

毛泽东自言自语道:“我这个人感情越来越脆弱了。我一听到天灾人祸,就忍不住伤心。”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河北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7.8级的强烈地震,随后又出现多次余震。拥有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唐山被夷为一片废墟,人民生命财产蒙受重大损失。

这时,毛泽东许多时间处在昏迷半昏迷状态,靠鼻饲生活。但他清醒时仍十分关心唐山震情。他身边的医疗组成员、神经病学和老年医学专家王新德回忆道:

“送来的地震情况汇报,主席不顾个人病重,都要亲自过目。这场地震伤亡达24万多人,其他的损失难以估量。当秘书报告地震造成极其惨重的损失后,主席哭了——我第一次亲见主席嚎啕大哭。”

为什么晚年毛泽东的眼睛里常常涌流泪水?

因为他对我们这个党、国家、民族和人民爱得无比浓烈和深沉。

他与他的战友们,历经艰辛,指挥千军万马,用28年时间,率领亿万人民,用千千万万先烈的头颅与热血终于换来了我们这个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在毛泽东看来,新中国建立后,党领导人民无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无比辉煌的成就,但新中国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脱胎而来的,决不可能彻底摆脱旧中国遗留给我们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遗产中各种腐朽梦魇的纠缠。加上面对比我们强大得多的西方世界的军事威胁、经济封锁和政治文化侵蚀,使得我们党和政权内出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腐败现象甚至是资本主义复辟的严重危险性。

因此,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成了萦绕在毛泽东特别是其晚年心头最重要和最根本的情结。

无情未必真豪杰。毛泽东晚年常常涌流的泪水,不仅丝毫无损于我们领袖的辉煌,反而使我们平添了对他的无限敬仰之情。

2

何为“永不变质”?

近些年,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和国内改革的持续深入,使笔者更加感到理论的重要。但坚持和发展正确理论的前提,是正确对待历史。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而且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理论家。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他十分注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逐渐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在建党、建军和建政的过程中,他一直高度重视保持党、军队和政权的无产阶级性质,深刻论述党、军队和政权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的极端重要性,并为此始终不断进行着认真的实践探索和总结,从而形成了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

这为指导我们党、军队和国家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从一定意义上讲,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军队鲜明无产阶级性质战略思想探索的端倪显现于1927年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的“三湾改编”。那时除了整编部队以外,更为重要的是把党组织建立在连上,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并在连队建立士兵委员会的民主制度,实行官兵平等,经济公平,破除旧军队雇佣关系;并酝酿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三湾改编”初步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及旧军人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这标志着毛泽东建设人民军队思想的开始形成,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

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的思考同时也显现于20世纪30年代初他就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主席之时。

当时叶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步升利用职权贪污打土豪所得财物,偷盖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管理科公章,伪造通行证私自贩运物资到白区出售,谋取私利。他为了谋妇夺妻掠取钱财,秘密杀害干部和红军军医。事发后,查办案件遇到一定阻力。

毛泽东力主严惩,并指示说:“腐败不清除,苏维埃旗帜就打不下去,共产党就会失去威望和民心!与贪污腐化作斗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天职,谁也阻挡不了!”

毛泽东关于如何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的思考进一步显现于延安时期。

黄克功,1927年参加革命,参加过井冈山斗争和两万五千里长征,历任红军班长、排长、连长、团长、旅长。1937年9月在延安因逼婚未遂枪杀了陕北公学女学生刘茜。

毛泽东随即致信给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雷经天: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