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黄晓庆
2月2日,正月初二,内江市威远县小河镇开元村,69岁的周花萍家喜庆洋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悉数过去一年的收获。家里十多亩土地流转给茶园后,周花萍也去了园区工作,一年仅务工收入就有两万元左右。
开元村东距内江市110公里,西距乐山市90公里,南距自贡市93公里,北距成都市129公里,属于内江市最偏远的乡村之一。因交通、水利、劳动力缺乏等因素,2013年曾被评为贫困村,2018年整村脱贫后,开始发展粮茶产业,成为了威远县万亩粮茶综合示范园的核心区。不久前,开元村被评为四川省2021年度乡村振兴示范村。
脱贫村如何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村?新春走基层,封面新闻记者来到了开元村,通过走访村民、村支部书记、业主、镇政府,寻找开元村逆袭背后的原因。
困境
地里靠天吃饭 工厂不再景气
开元村属于丘陵地区,海拔在500米左右,土地贫瘠,常可以见到裸露在外的大块岩石。山间隐藏着野生的桐子树,曾经是周花萍的经济来源之一。年轻时,地里种红薯、玉米常规作物,农闲时就到山里捡桐子换钱,收入仅够温饱。
一起捡桐子的还有同龄人谭桂香,她家的生活更为窘迫。丈夫去世之前,因为治疗严重的肺气肿,欠下了不少债务,曾被认定为贫困户。
开元村党支部书记彭绍富还记得,那时灌溉水源主要依赖于土井和堰塘,大部分老百姓望天吃饭。“秧苗因为没雨,拖两个月才栽,有时等老了也就放弃了。”
好在小河镇煤矿资源丰富,鼎盛时有10多家煤矿厂,吸纳了不少村里的年轻人就近务工。后来因为响应节能减排的号召,煤矿厂相继关闭。年轻人陆陆续续外出打工,村里和其他农村一样,老人、妇女、儿童居多。
突破
引回返乡青年 发展茶叶种植
依靠政府扶持和自力更生,开元村脱贫后,村两委班子开始思索如何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茶叶产业成为了突破口。
小河镇本就有茶叶种植历史,依靠复立茶叶和高山云雾两家龙头产业,全镇发展茶叶种植近两万亩,其中1.5万亩都是老百姓自己种植。生产的白茶、绿茶等,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出口东南亚、非洲国家。
2019年,开元村引回80后张科返乡创业,成立四川省粮心小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粮心小筑公司”),流转土地种植茶叶。
“这里经度在30—31度,土质呈微酸性,海拔适中,常年云雾缭绕,特别适合种植茶叶。”张科经过充分调研,坚定了种茶的信念。于是先后流转了近4000亩土地,种植高端茶叶品种:安吉奶白茶、特早奶白茶、龙井越黄茶。目前已经有2500亩下种,其余还在开荒中。
创新
推行粮经套种 实现循环利用
记者来到位于开元村8组的茶园,去年才种下的茶苗尚小,地里行间略显疏松。若是早几个月,地里是另一番场景。这里推行粮经套种。根据土地用途和作物属性,发挥大豆固氮固肥的优势,以大豆茶叶套种为特色,开展大豆三季轮作。
张科说,大豆经过粗加工、筛选后,优质大豆运到北上广深的大酒店。劣质小豆、豆杆、豆叶作为饲料,用来喂牛羊猪,实现循环利用。
园区以绿色有机为目标,坚持人工除草、生物防控和使用有机肥,打造农业种植绿色防控示范基地,拟建设水肥一体喷灌大概500亩,有效提高大豆、茶叶品质。
2021年10月,大豆完成了三季丰收,地里空了出来,张科想到了种豌豆尖。没想到豌豆尖市场走俏,很快就收回了本钱开始盈利。“今年光是种豌豆尖都赚了20多万元。”张科喜滋滋的说。
惠农
村民就近务工 带动返乡创业
自从将土地流转给粮心小筑公司后,周花萍和谭桂香就开始到公司工作。开荒、锄草、施肥、浇水……每天工作8小时,日工资70或80元一天,每隔五六天结一次。一个月工作25天左右,月收入有一千多元。
采摘的时候,工资结算采取计件制,比如大豆5角钱一斤,豌豆尖1元一斤。周芳萍一天最多能采摘140斤豌豆尖,工资就有140元,有的年轻人动作快,能挣到一百七八。
收入增加了,周芳萍、谭桂香两人都为家里新添置了液晶电视、冰箱。两个老姐妹也爱相约一起去赶集,以前舍不得买的糕点,现在总会囤在家里当零食。
在公司里务工的有四五十人,农忙时节有两三百人。春节后不久,第一批茶叶就可以采摘了。张科定下了40元一斤的工钱,工人们都跃跃欲试。
开元村的改变是小河镇的一个缩影。2021年7月,随着成宜高速小河收费站的开通,小河镇一跃成为川南经济区距离成都天府新区最近的一个镇,带动了返乡创业高潮,成为投资的沃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小河镇党委书记吕恒权说,政府正在积极引进业主,匹配项目资金,做强基础设施,壮大茶叶产业,挖掘传统文化,通过农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评论 1
嘉陵江1156680 2022-02-03
因地制宜,积极做好乡村振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