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关注·科创关键词②|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招式” 让创新不再束手脚

封面新闻 2022-01-26 17:07 37437

封面新闻记者 陈彦霏

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2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成都将深入开展“校企双进”活动,完善校院企地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平台,推动校企共建市级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以上。

同时,大力发展中试研发孵化平台,完善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链条,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力争技术合同成交额1300亿元。

本期“两会关注·科创关键词”,我们聚焦——成果转化。

如何让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加速涌现?

又要如何加速从“1”到“100”的产业创新培育?成都市“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也纷纷畅谈——

成都已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20家知名高校签署合作协议

成都已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20家知名高校签署合作协议

成都市人大代表覃攀:

充分利用企业集聚的优势

促进和支持组建市场化中试共享基地和平台

“在判断一座城市创新能级的众多指标中,科技成果转化率是重要的参数。”市人大代表、四川义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覃攀建议,可以加速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熟化平台。

覃攀表示,中试熟化平台作为技术创新和实践的重要载体,是实践技术、工艺的商业化必经过程,也是创新成果向生产领域转移的技术经济重要抓手。中试平台承担了科技成果后续试验、应用性开发的技术链向产品延伸的关键环节,“对于企业而言,通过中试能够有更多试错机会,降低运营风险。”

具体怎么做?覃攀认为,可以充分利用企业集聚的优势,促进和支持以企业为基地,研发中心、科研院校共同参与的,以协同、合作、共建等战略性联盟式组建的市场化、企业化中试共享基地和平台,在共性技术的开发应用、技术集成和产业化开发方面发挥作用,在中试载体上实现各方利益共享,最终达到“国资参与、市场化运作、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在利用平台专业化优势,把握优势项目的动态状况方面,可以加大与创业投资基金的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把控平台项目成功概率,为优势资本储备更多、更优质的项目,实现平台和资本的协同运作。“同时,构建技术经理人和技术经纪人的人才支撑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发挥技术中间人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覃攀表示。

成都已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20家知名高校签署合作协议

成都市政协委员高潮:

发挥科技企业孵化载体作用

做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转化器”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培育、扶植中小企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平台载体。市政协委员、成都新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潮根植科技孵化事业多年,在他看来,紧扣成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孵化器建设同样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从“高质量发展”谈起,高潮建议加大对优质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扶持,将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招引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加大对优质科技企业孵化器在税收、人才招引等方面的扶持力量,做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转化器”。

推动科技孵化器高质量发展,对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潮透露,融入城市创新体系,新谷创业社区更新2.0计划已启动,将聚焦“硬”平台、“软”服务加速提能。

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成都近年都做了啥?

两组镜头背后是成都近年来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缩影”。数据显示,2021年,技术合作登记金额超1220亿元,增幅超6.5%!事实上,要想打破技术成果走出实验室实现产业化的“玻璃门”,背后离不开多方面的行动与支持——

以改革激活创新主体打破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阻梗”,成都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率先出台政策支持技术经纪人职称评定,从“十条”到“新十条”再到“三十条”,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成都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道路。

深化校地协同合作,成都还牵手国内顶级高校,不断扩大高校“朋友圈”。就在2021年12月,上海交大(成都)研究生培养基地、上海交大天府科技园、成都高端数控制造装备研究院正式揭牌,同时,一批项目进行了集中签约,为城市发展引聚创新资源。

成都还为高校企业“做媒”,开展“菁蓉汇·校企双进”系列活动,把高校与企业的需求对接起来,让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落地场景。目前,成都已累计开展“校企双进”专场活动300余场,组织了高校知名专家团队1200余人次和7000余家成都企业参与,促进成都企业与高校院所达成平台共建、成果转化、技术开发合作项目1600余项,协议投资金额近400亿元。

近年来,聚焦科技成果供给端、转化端、吸纳端,成都逐步形成了多点发力、衔接互补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一个个“成都创新”“成都智造”正源源不断地从实验室里走出来,成为城市创新的有力支撑。

正如陈俐娟所言,没有成都市政府、四川大学政策的支持以及良好的软、硬条件,即使我们科研人员有满腔的热血也是空谈,“成都的科技资源优势比较明显,未来一定具有很好的转化市场空间!”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