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政协委员黄斌:成都人均寿命已超全国平均水平 应逐步将痴呆症纳入基层慢病管理丨委员在这里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1-22 16:41 42779

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随着经济繁荣、医疗保健不断完善,我国人均寿命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老年性疾病的发病、康复管理问题凸显,痴呆症就是其中之一。数据显示,成都市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口已达21.07%,且成都人均寿命已超全国平均水平,如何应对痴呆患者的诊治及相应的社会经济负担问题?这是成都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锦江区委员会副主委、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黄斌关注的话题。

1月22日,黄斌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表示,积极应对社会老龄化,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对痴呆疾病认知与管理,构建全龄友好型社会。

现状:全国AD患者约900万 年经济支出约1670亿美元

“每个人都会老,痴呆已成为导致我国老年人功能障碍、进入养老机构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黄斌介绍,据2021年全国流调表明,65岁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患病率为 5.6%,阿尔茨海默病(AD)占痴呆的60%。专家预测,2021年我国AD患者约有900万,由于AD患者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他们需要长期全天候家庭照顾 (护)和社会保健服务,因此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照护负担。2021年我国AD患者年人均年花费高达2万美元,其中直接医疗负担占约32.5% ,间接费用(主要是照护费用)占约 51.9%, 据此估计全国AD患者的年经济支出约1670亿美元,约占当年GDP的1.47% 。

“目前尚无有效阻止痴呆发生或延缓其进展的治疗药物,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有效控制痴呆的病情进展,早期预防尤为关键。相当一部分人(包括医务人员)对痴呆有所忽视,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持消极态度,导致对痴呆的诊断、治疗延迟。”黄斌介绍,痴呆的发病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多种慢性疾病相关,如吸烟、饮酒、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而公众对上述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性没有足够的认识,且上述慢性病的发病率还在不断升高,由此给痴呆发病预防带来影响。

痴呆的老年人绝大部分居住在社区,需要家庭成员、居家服务人员、社会工作者进行护理。而居民对痴呆的认知低下,对痴呆早期症状的识别能力不够,居家服务人员、社会工作者及养老机构照护人员均缺乏对痴呆的认知和专业照护知识、技能。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为全科医师,痴呆相关专业知识知之甚少,缺乏对痴呆的防治、康复管理能力。随时间推移,进入老年人群的独生子女家庭会急剧增加,家庭照护的可能性更加缺乏。势必使痴呆的发病率进一步提高。

建议:逐步将痴呆纳入基层慢病管理 在基层医疗机构建立痴呆社区门诊

“痴呆的发病尚有多种可控危险因素,包括血管相关危险因素、生活行为方式、社会心理因素等,还有多种与痴呆发生发展相关的保护性因素,包括中晚年业余时间参加社交、认知或智力刺激活动以及体力锻炼活动等。”黄斌建议,应逐步将痴呆纳入基层慢病管理,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给予投入和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卫生、民政、公共卫生、医保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与相关专业专家研究制定相关管理规定、计划,制定包括检查与诊断、评估与照护计划、医疗管理、信息、教育和支持等在内的照护领域的目标,并督导落实。

建议在基层医疗机构建立痴呆社区门诊,实现痴呆的早期筛查和诊断,鼓励社区家庭医生从家人和照护人员获得信息,协助诊断,建议使用AD调查表;鼓励使用家庭问卷 (Family Questionnaire),及时发现痴呆早期症状,并促使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同时,逐步建立痴呆的社区规范管理模式,制定个体化照护方案:痴呆一旦诊断,建立患者登记,安排及时就诊;在上级医院专科医师指导下,对居家养老患者、社区或机构养老患者制定个体化诊疗、康复训练计划并加以实施。要对痴呆患者的诊断和管理建立档案,针对不同管理对象制定适宜的随访方案,便于定期随访。

最终构建一种依托社区、三甲医院神经-康复团队直接指导并参与的基层医疗机构认知障碍诊疗与康复的全程管理模式,预防痴呆发生、控制痴呆进展、康复管理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构建全龄友好型社会。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