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奥精气神

新华社客户端 2022-01-17 17:27 51754

北京曾创造过一届无与伦比的夏季奥运会。2022年,北京将戴着“双奥之城”的桂冠,再亮精气神。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佳璇   编辑高雪梅

2021年10月18日, 扮演最高女祭司的演员乔治乌取得圣火。北京冬奥会火种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古奥林匹亚采集成功。2000多年历史的赫拉神庙遗址前,奥运火种再次为北京点燃(郑焕松/摄)

2021年10月18日正午时分,在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奥林匹亚遗址上,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的火种采集仪式如期举行。扮演最高女祭司的希腊演员桑西·乔治乌立于赫拉神庙遗址前,向光明之神阿波罗祈祷,然后利用凹面镜点燃了火种。

对桑西·乔治乌来说,北京是一座遥远但亲切的城市——她首次参加奥运圣火采集,就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种采集仪式上。

2022年,奥林匹亚山上的神圣火种将再次降临北京。“水立方”变身为“冰立方”,石景山脚下“水晶鞋”已擦亮,延庆小海坨山上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张家口崇礼的“冰玉环”“雪如意”,都已经准备好迎接冬奥盛事。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认为,“北京将书写历史”,这不仅仅是因为联手张家口举办2022年冬奥会的北京是有史以来第一座“双奥之城”,还因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把中国人民与世界联系起来,实现让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愿景,从而永远改变冬季运动历史”。

北京曾创造过一届无与伦比的夏季奥运会。2022年,北京将戴着“双奥之城”的桂冠,再亮精气神。

古都“双奥”气质

2018年除夕,巴赫到访韩国平昌冬奥会的“中国之家”,走上三楼之后,他被一幅5米长的画卷所吸引,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放大镜,仔细观赏起来。

长卷名为《冰嬉图》,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宫廷画。画面中央的滑冰者队伍宛若游龙一般,正展示着各种冰上技巧。

如今,《冰嬉图》在北京石景山首钢园区的北京冬奥会展示中心里陈列着,除了画卷本身之外,展览还辅以数字技术,让画卷里的人物动了起来。

“《冰嬉图》全景描绘了清朝的人们在冬天欣赏冰嬉的场景,是北京冬天冰上运动悠久历史的最好展现。”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大型活动部部长李虹艳说。

“北京历史上曾经历多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作为都城,来自北方、西北的民族都会带来本民族特色的冬季运动和冰雪文化,并延续数百年,这一点是世界上其他城市不容易具备的。”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万建中说。

民俗学者邓云乡在《冰嬉今昔谈》中回忆,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人们仍然可以在北京的冰场上看到古老的冰嬉表演:北海和中南海的湖面上冬季都有冰场,一位身穿黑袍、长髯白眉的老者,经常穿着中式冰刀鞋在冰面上展示“朝天蹬”“金鸡独立”。这位有着冰上绝活的老者叫吴桐轩,曾在晚清宫廷“冰鞋处”供职。

当年的冰场上,有不少在华外国人引领着西式溜冰的风尚,中国青年则乐于与之争艳,吴桐轩的传统绝技也成为一景。由于冰上运动在中国北方有着本土传承,其被视为青年人强身健体、展示魅力的活动,更被赋予了民族自觉、自强的意义。

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后,北京这座古都有关冰雪文化的记忆再次被唤醒。在什刹海老冰场上,传统冰车和溜冰重新热了起来。冰蹴鞠在胡同里得到复兴,大大小小的室内外冰场、雪场上纷纷办起“冰雪嘉年华”……

这些活动与大寒、冬至、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气和节日相结合,体现出了北京这座古都的“双奥”气质:“京味”碰撞“国际范”,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筹办2022年冬奥会更是成为我国推广和发展冰雪运动、推动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契机,7年间,“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已经逐渐从愿景变为了现实。

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高云超就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主动参加冰雪运动,“比如花滑、速滑等等,这是原来很难想象的。可以说,大众冰雪运动已越来越深入人心”。

2019年12月底,京张高速铁路通车,作为世界上首条时速达350公里的智能高铁,北京市民由此可便捷地前往张家口崇礼的各大滑雪场。“2021年上半年滑雪季,崇礼的滑雪场恢复营业,高铁上坐满了带着单板的乘客,都是去滑雪的。”高云超说。

2018年除夕,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到访韩国平昌冬奥“中国之家”,拿着放大镜在《冰嬉图》画卷前仔细观赏

志愿服务薪火相传

从小在北京长大的王昀琨虽然才20岁,但已有13年的冰雪运动经历了。

小时候的冬天,王昀琨经常去鸟巢参加“冰雪嘉年华”,后来又在父母的鼓励下去滑雪场练习滑雪,并入选海淀区青少年滑雪队,参加了国内外的不少比赛。进入大学后,王昀琨离开了青少年滑雪队,但仍然会去雪场兼职教练。

滑雪是王昀琨放不下的爱好,也在他心里种下了冬奥情结——得知学校选拔冬奥志愿者后,王昀琨报了名,经过培训,他成为了“冰立方”的场馆管理志愿者。

“志愿服务文化是从2008年奥运会开始逐步深入人心的。”北京语言大学团委书记杨天乔仍记得那句在2008年广为流传的评价: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

参与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志愿服务的人数有170万,当时正在北京语言大学就读研究生的杨天乔就是其中之一,他的职位是北京奥运会篮球训练馆志愿者经理。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那晚,杨天乔从北京语言大学的奥运会篮球训练馆向东眺望,看到了鸟巢上空绽开的焰火。

人们至今还会找出开幕式的录像资料,津津乐道于那些表演,还有出现在镜头中的笑脸——通过奥运会,当代中国在全世界面前亮出了精气神,展示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友善、开放和拥抱世界的信心。

北京的“双奥”历程,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

“2008年,我们都如同白纸一张。”张晓丹从海外读完研究生后,就参与了国家网球中心的赛前场馆建设、测试赛,以及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赛前筹备和赛时保障等工作。现在,张晓丹已经是国家速滑馆赛事服务副经理,在一次工作对接中,她发现当年相识于北京奥运会的一名看台志愿者,也成为了自己的同行。

当年播下的种子如今成为了森林。

杨天乔透露,北京语言大学招募冬奥志愿者时,报名者有近2000人。如今,他作为北京语言大学志愿者团队的领头人,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选拔和培训新一代志愿者。

经历过北京奥运会的洗礼,国际赛事频繁落地中国,这让更多年轻人有了直接接触大型体育活动的机会,很多新一代志愿者都有着丰富的志愿服务经验。

作为最高等级的国际赛事,冬奥会的志愿服务要求更高,培训体系也更为系统、严密。北京冬奥组委为冬奥志愿者设置了23门通用培训课程,志愿者们要在网上完成相关学习,到了场馆,还要接受场馆培训和岗位培训。

张晓丹的工作就涉及志愿者团队的场馆培训。她发现,和十多年前的志愿者不同,新一代志愿者不仅热衷于学习现有经验,还经常主动提出解决方案,“他们见多识广,个人能力都非常强,待人接物也很得体”。

作为“双奥人”,杨天乔相信,新一代志愿者会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成为中国更加靓丽的名片。

2021年12月31日, 游客在陶然亭公园的冰雪嘉年华活动上与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合影(鞠焕宗/摄)

讲好中国故事

“‘双奥之城’是北京对外开放的一扇窗、一张金名片,将在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促进中外体育交流的同时,为深入开展对外文化推广,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展示大国首都良好形象提供新契机、新平台。”北京冬奥办宣传动员部部长何继禄说。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徽分别是“冬梦”和“飞跃”,与当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一样,“冬梦”和“飞跃”也体现着中国文化特色。

两枚会徽分别以汉字“冬”和“飞”为灵感来源,舞动的线条就像节日飘舞的丝带,象征着北京冬奥会将在中国春节期间举行,线条起伏错落的状态,让人联想起长城、山峦、赛场、冰雪滑道;“BEIJING 2022”印鉴,则在形态上汲取了中国书法与剪纸的特点。

体育图标是奥运会另一重要视觉形象元素,除了有很强的功能性,还是传达奥运会举办理念和主办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体育图标共30个,以中国汉字为灵感来源,又以篆刻艺术为主要呈现形式。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汉字与篆刻艺术再次为奥林匹克运动贡献“中国符号”。

“最初的创意方案将近20个方向。无论从冰雪运动、图形创意,还是从文化渊源,我们找了很多跟过年相关的元素,甚至还有剪纸、皮影方向的尝试,最后才把方向锁定在文字上。”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艺术总监、体育图标设计团队主创设计师林存真说。

做出如此选择,有两个重要原因。首先,是为了让体育图标与整个冬奥会形象景观体系在思想脉络上保持一致。2008年夏奥会体育图标的创意也来自文字。林存真说:“我们想在体育图标上和夏奥会有一个呼应,体现‘双奥之城’。”

何继禄认为,奥运会是体育与文化相结合的典范,集精彩的体育竞技、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强烈的人文精神于一身。奥运会的文化价值既包括其丰富的仪式和标志体系,诸如圣火仪式、口号、会徽、吉祥物等,又反映在东道国和举办城市展示文化传统、促进文明交流的实践创新之中。

很多冬奥场馆都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了外观设计之中。例如,位于张家口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外观就像中国传统吉祥物件“如意”,因此也被人们称为“雪如意”。

“雪如意”的跳台位于山谷之中,站在跳台顶端出发时,运动员可以透过山谷,遥望到明代修筑的长城。

1月6日,奥运冠军与演员合唱歌曲《我们北京见》。当日,“相约北京”奥林匹克文化节暨第22 届“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在北京开幕(金良快/摄)

影响在赛场之外

“奥运会本身16天赛程时间有限,我们不能把它的影响力局限在这个时段内。”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中心主任付晓辉说。

自北京奥运会之后,每年的8月8日被我国政府确定为“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也上升为国家战略,各类国际性体育赛事和大众体育活动大大丰富起来。付晓辉认为,很多因奥运而起的举措,都会产生长期的影响效应。

如同历届奥运会举办城市一样,奥运会对北京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双奥之城”不仅促进了奥运文化与古都文化、创新文化的融合,也见证了城市文明程度、市民文明素质的不断提升。

北京奥运会筹办期间,北京完成了明城墙、永定门城楼南中轴线等一批重要文物、景观的修复工程……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建成后,成为了北京市民的绿地乐土,不仅吸引了健身爱好者,还是生态文明的首都地标……

从乘车排队、不随地吐痰到“文明窗口”微笑服务,“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构筑了一代北京人的记忆,争抢着挤上公交汽车的场景,在北京已不见踪影……

在塑造当代北京的种种要素里,2008年奥运会无疑是最重要的之一。“奥运加速了北京的城市发展,无论是从理念上、规划上、定位上,都有大的促进和发展,这些变化谁最受益?老百姓。”付晓辉说。

2022年冬奥会也在发挥着成就和塑造新时代首都的作用,其筹办历程,恰好与北京的新时代蝶变同频共振。

2017年9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公布,确定了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同时也将办好冬奥会纳入了发展目标。

在筹办2022年冬奥会期间,北京的城市更新和老城整体性保护相结合,中轴线申遗进程加速,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历史文化名城魅力又进一步凸显;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之间建立起综合交通网,京津冀地区协同联动,冰雪文化旅游迅速发展;北京、张家口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承诺,随着冬奥会的筹办,京张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整体改善。

拥有百年历史的首钢,为了兑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生态环境承诺而搬离首都。其园区,在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后,迎来了全新的高光时刻——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国家体育总局冬训中心四个冰上训练场馆、冬奥场馆滑雪大跳台等项目落户于此。

在首钢工业遗址上建造的首钢滑雪大跳台,是单板大跳台运动在全球的第一座永久跳台,也是冬奥历史上第一座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直接结合的竞赛场馆。

老工业产业疏解,新功能凸显,首钢园区加速完成了蜕变,也成为北京城市复兴的新地标,如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设计总负责人张利所言:“首钢滑雪大跳台将会永久地记录奥林匹克是如何融入城市更新当中的。”

点击下方标题,阅读本组专题全部稿件

《北京冬奥会,准备好了》专题系列稿件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